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胡说酒(四)

(2011-05-22 14:53:34)
标签:

杂谈

分类: 老胡说酒

酒量地域说


一般说来,总觉得有的地方的人酒量好,能喝者众多。其实俺并不完全同意这种说法,因为就俺的接触,好酒量是没有地域概念的。只是某些地方由于习惯或文化的问题,酒的特性被彰显出来了而已。

各地喜好美酒的人不少,通常按地域的分布基本上可以总结为,西部剽悍,北部豪爽,东部威猛,南部直率,中部,嘿嘿去了就知道。

 http://99.sqmsw.com/UploadFile/2009/9-11/20099111662750322.jpg

西部的代表省份是新疆,俺有一同事,当年在一外资金融机构供职,酒量倒是好的,但在新疆被喝翻,倒在雪地睡了半宿,幸亏没出事;还有内蒙,也是了得,就看酒名,那也是剽悍无比,曰“闷倒驴”。

 

北部的代表省份是黑龙江,俺的老同学,平常8两,有时一斤,在哈尔滨的饭桌上只能谎称不会喝酒;俺有一回在大连三十里堡出差。欢送宴的那天,当地部队很热情招待一番,整了一些啤酒,开始还随意,到后来开始敬酒,场面至今难忘。那阵势犹如潮水,每人一个大海碗,轮番作业,无论男女,如果喝了,就下一位,如果不喝,小战士就跪在地上,酒顶头上;还不喝,又跪下一个。最终是前几位兄弟醉得不醒人事,还有一位口吐白沫,俺们才以送医院为由,脱身而去。

 http://www.dzwww.com/caijing/cjzt/jiuyezongpingbang/jingyangchun/ima2/6.jpg

东部的代表省份是山东,九十年代初,俺们随质量服务调研来在潍坊,当地招待俺们两桌,会喝酒的一桌(备有两排24瓶低度景阳春),不会喝的一桌(备有两箱48瓶青岛啤酒)。当时的喝法比较简单,就是有个名堂就三杯(杯子倒也不大),很是热闹,结果可想而知,主宾各倒下三位。

 http://web.weihai288.cn/User/qbnjj9/upload/qbnjj92009820134547.jpg

南部的代表省份是云南,且不说少数民族的拦路酒之类的风俗,但就滇南几个地方都相当的直接。有着哈尼梯田奇观的红河,三七之都的文山,还有纸皮核桃和滇红产地的临沧。一回在德宏,晚上有空吃牛肉,在店家炮制的空闲时候,就耍几轮干瞪眼,彩头就是喝啤酒(幸好那天没准备白酒),根据手上留牌的多少决定喝多少,几轮下来,也就一刻钟的功夫,将近两件啤酒就光了。文山的代表菜有些意思,上次也说过,是狗肉汤锅,花椒鸡,还有粑粑,串起来说就叫狗鸡BA。

 http://manage.szluoyang.com/cn/luoyang/zh-chs/LocalInfo/Companys/14993/Windows/Photo20100224172003.jpg

中部的代表省份是河南,河南的喝法比较有文化传统,那就是“端酒”,传说是早年贫困,有点好东西都要先敬客人,凡是有客需端上几杯酒;普通的端三个,尊贵的端六个。具体操作程序是,三杯开门,主人先干一杯,开始敬主宾,主宾门清,喝三杯端酒,两人碰一个,再满上。即主人一杯,客人五杯,就这规矩。俺当地的同事说了,平常喝酒有大小之分,小酒是人数减一瓶,大酒这是人数加一瓶,当然都是高度白的。

 

说到酒量,朋友和同事中好酒量的不少,遍布各地。俺的结论是没有酒量的地域差别,但是有酒风的地域差别。在郑州项目时,云集了数位高手,一位山东籍东北人,一位江苏籍北京人,几位河南本地人。


山东大汉的喝法比较威猛,啤酒下肚几乎直灌,无需吞咽;江苏文人风格,不温不火,左抵右档,谈笑自如,以一当九;本地一位信阳高手堪称第一,是愈战愈强,中午喝过,晚上继续,如果晚上偏多,第二天保证容光焕发,精神抖擞,赛过昨日。

 

俺的酒量实在是马尾穿豆腐--提不起来,多年检测得知,基本上是啤酒三两,红酒50克,白酒25克。

家里的兄弟姐妹也是如此,均遗传于俺的母亲,虽然有外来的基因会合,但是下一代的孩子依然是无例外的酒精过敏,均不能多喝。有人问了,那就是外来的不够强劲?非也。有例为证!

 

俺姐夫,江苏籍人士,爱酒。常喝常多,不过还好只是话多,没有其他表现。某日回家,不巧错过午饭,但见有一箱单位发的本地啤酒,大喜,就着一点花生,咸鱼之类。留下十几个空酒瓶,高兴出门。

 

俺嫂子,湖南籍人士,原来并不知自己善饮。某日与俺哥会朋友,朋友盛情,不时敬酒,嫂子也为哥代喝,一会儿,下去三瓶红的,有些吃惊。后来为工作调动,要答谢领导。席间推杯换盏,三瓶高度白酒不剩,两位领导被司机搀扶送回家,自己浑然不觉。

 

俺大姐夫,江西籍人士,家族善饮。母亲年逾八旬,某日自觉胃口不好,不思饭,逐白酒一瓶,宛若饮料,喝毕,略有困意,午睡。姐夫早年东北当兵,后回家务工,几十年从未醉酒。某年女儿结婚,亲戚们也想试一下他的酒量,主桌上轮番进攻,眼见四两有余的钢化杯下去三回,也无反应,逐劝说再单饮一杯。姐夫推托数次无果,痛快一口干完。下午忙里忙外,也未见异样,众人无语。

 老胡说酒(四)

去年春节前,内人去沈阳出差,恰遇寒流,饭间也为御寒,老龙口斟上几杯,饭毕,同事有些奇怪,问您也会喝酒?答曰,不会,45度的,没啥味,不算酒。这是浙江籍人士也。

 

听说过的高手无数,但非亲历只能再胡诌一把

 

某单位常有接待任务,一次想要在酒量上决出个高低名次,每人取4个一两的酒杯,斟满。每一轮过后,不敌者自动下桌。斗至六轮,只剩两位,一位山东东营,一位江西吉安,握手言欢。

 

说起怒江的一位女侠,白的两斤,红的无数。要知道云南的斤其实就是公斤,即2000ml耳!

 

同事中有几位外籍人士,一位名唤罗伯特.博格,德国人。好喝啤酒,在上海出差,发现一酒吧与他同名,大喜,进去豪饮,俺们几位是陪不动了,发现旁边有两位年轻女士,看似颇有酒量,逐邀请同饮,单由俺买。一小时过后,罗伯特愈发精神,两位女士也只能是猪八戒搽粉--拜拜了。看来德国人在啤酒上是有量的。

 

一位芬兰的卡瑞,喜欢中国白酒。还会几句国语,总是劝俺说,喝一点点。俺摇头,他又说,喝一点点点!俺继续摇头。这哥们,原来说是古典式摔跤运动员,还拿过欧洲比赛的名次,那体格壮滴,象一头北极熊。和他聊天才知道,当地也有劝酒的风俗,也有看别人趴下就洋洋得意的偏好。

 

说起芬兰,俺听过几个胡扯的故事。传说当年汉武帝驱除匈奴的时候,有一帮人只好往西逃走,到中亚的时候有一岔路,往北和往南不知如何选择,好在旁边有一告示云,北地天寒地冻,南方水草丰美之类。所以跑到东欧匈牙利等地的是看懂了有文化的,跑到芬兰的是没文化,不识字的。

传承下来,芬兰人就没多少文化,尤其体现在取名的方面,一般67年左右生的人都叫伽瑞,68年左右生的都叫米卡。大家都知道有个F1的赛车手叫米卡,哈基宁,就是68年的。

 

本来写了一段关于俺25克酒量的生存之道,谁知浏览器崩溃没有存下,看来是上天有意不能泄露的,那就按照当下流行的做法(此处省略300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