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京城市记忆民间纪录团第718期:牧龙河岸望烈山

(2024-11-22 22:04:11)
标签:

城市记忆

公益活动

历史文化

山风情系列

寻访考察

分类: 记忆行走
南京城市记忆民间纪录团第718期:牧龙河岸望烈山

南京城市记忆民间纪录团第718

“山·风情”系列寻考之四十·江宁行之五

牧龙河岸望烈山

时间:2024112日周六上午930分    地点:南京公交707路牧龙桥站

活动内容:从牧龙河岸行走到可望烈山之处,怀古考察,吟诵相关诗句。

自古,江宁牧龙河通江口大江之中烈山,就是南来北往舟楫停靠之天然良港,既是商船运销宝地,又是兵家常争战场,更是人文佛缘之境。流传秦代、六朝、明清以来各种历史传说与故事。曾与镇江焦山并列,被相关志书记载:“上有烈山,下有焦山”。如今,烈山已基本消失,仅剩江中一处平台,留有高高灯塔,远远照望着滚滚江流…… 南京城市记忆民间纪录团第718期:牧龙河岸望烈山

                                                    烈山远眺

烈山资料:

烈山位于牧龙河入江口处,距长江东岸200米。岩石山体,成宝塔形,山顶为球冠状,面积5000平方米,海拔24.6米。现在所见烈山,是后来被炸平降低的形状。

南京城市记忆民间纪录团第718期:牧龙河岸望烈山


南京城市记忆民间纪录团第718期:牧龙河岸望烈山
史书上记载的烈洲烈山

《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载:府西南七十里。山临大江。《舆地志》:吴时津济处也。内有小河,可泊船,商旅多停此,以避烈风,故名。《北征记》谓之溧洲,洲有土山,其形似栗也。亦曰洌洲。晋哀帝末,会稽王昱闻陈弃洛阳,会桓温于洌洲,共议征讨。洌与溧音相近耳。又桓冲发建康,谢安送之溧洲。宋武陵王讨元凶劭,自南州进次溧洲。齐建元元年(479),魏人入侵,高帝调兵,慈姥山置一军,洌洲置一军。今舟行自采石东下,未至三山,江中有山,即洌山也,下有洲,曰洌山洲,港曰洌山港,有矶突出湍间,曰乱石矶。张舜民曰:过三山西上十余里,至溧洲,自溧洲过白土矶,入慈湖夹。《金陵记》:溧洲周回六十里。

又《正德江宁县志》载:烈山在县西南,近烈洲故曰烈山,又云其山峭绝,下瞰大江,当风淘汹涌,商旅多依泊,以避烈风故名。绝顶丛棘中。旧有侯将军庙,宋保祐初,有僧建庵其上,名为江心护国寺,晁补之(北宋文学家、官员,字无咎)尝比润(今镇江)之金山。南京城市记忆民间纪录团第718期:牧龙河岸望烈山

历史人物之秦始皇

南京城市记忆民间纪录团第718期:牧龙河岸望烈山
历史人物之道家葛玄

南京城市记忆民间纪录团第718期:牧龙河岸望烈山
历史人物之孙权

南京城市记忆民间纪录团第718期:牧龙河岸望烈山
历史人物之桓温


南京城市记忆民间纪录团第718期:牧龙河岸望烈山
历史人物之谢安


南京城市记忆民间纪录团第718期:牧龙河岸望烈山
历史人物之司马昱


南京城市记忆民间纪录团第718期:牧龙河岸望烈山
历史人物之侯瑱


南京城市记忆民间纪录团第718期:牧龙河岸望烈山
历史人物之王琳

晁补之(无咎)诗《江心烈山》:

金陵南数十里,江心烈山崒然特起,犹金山也。家人云,“安得隐于此?”作一绝……

山如浮玉一峰立,江似海门千顷开。

我欲此中成小隐,莫教山脚有船来。

       (原载宋《景定建康志烈山》

南宋末年爱国诗人林景熙,乘舟登上烈山,亦有诗作:

佛借龙宫五百年,平分城树与村烟。

丛林忽涌中流地,双塔曾擎半壁天。

石色带云笼客袖,磬声和月落渔船。

袈袍不限侵门水,十载何人坐象筵。

感谢江宁文史学者施德荣先生提供相关历史资料,施老师亦有诗作并解释相关史实传说如下:

水调歌头烈山怀古

             施献忠

风漩洌山洲,水洄浮玉峰。

楼船穿梭,浓雾难锁一江春。

遥想桓温荡舟,波涌司马飞魂,

唯谢安自若。

吴帝兴游去,驾云救主归。

听号鼓,战王琳,封侯

岩上钟磬,护国保舟鱼龙跃。

浪沙淘尽英雄,难觅情归何处?

遗台难再寻,惊涛飞逝远,壮士不复返。

 

注释:

、洌山洲:指烈山;浮玉峰:出自宋朝晁无咎烈山诗“山如浮玉一峰立”     

、典出《世说新语》。故事说,桓温、司马昱、谢安一日在烈洲江面上荡舟,突然间狂风大作,波浪汹涌,桓温、司马昱恐惧不止,惟谢安安然自若。不一会,风停浪静。司马昱问谢安,为何没有恐惧感,谢安答道:“哪有三才同尽之理”。意思是说我们仨人(桓温、司马昱、谢安)都是贵人,有什么风险可怕的呢?

、《建康实录卷二吴中太祖下》载:“帝初好道术,有事仙者葛玄,尝与游处,或止石头四望山所,或游于烈洲。时忽遇风,玄船倾溺,帝悲怨久之。俄见玄曳履从江上行来,衣不濡而有酒色。玄性好酒。尝饮醉卧门前陂水中,竟日醒乃止,帝重之,为方山立洞玄观,后玄白日升天。今方山犹有玄煮药铛及药臼在。案,《舆地志》:赤乌二年,为玄于方山立观。”

大意说,一次孙权坐船游到烈洲时,突然刮起大风,眼看着就要翻船,孙权悲怨不止。就在这危及关头,葛玄驾云踏浪从江上过来救了他们。事后,大帝在方山为葛玄建洞造观,供其修炼,不久葛玄得到升天。

、出清诗人陈文迷在《烈山吊梁湘州刺史王琳战场》”

、洲上曾建有“将军庙”、“江心护国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