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尔玛是独库公路与S315省道的交汇处,我们走完了唐布拉百里画廊后,在乔尔玛午餐并稍作休息,顺便瞻仰了著名的乔尔玛革命烈士陵园。位于天山深处217国道(就是著名的“独库公路”)旁的新疆伊犁州尼勒克县乔尔玛。是为了纪念为了修建天山独库公路而牺牲并安葬在这里的168名革命烈士而建的国家革命烈士陵园。
陵园不算太大,有纪念碑、历史纪念馆以及老兵驿站等部分组成。相对于其他一些大型的纪念馆,这面的展品不多,但给每一个来此瞻仰的人都有巨大的心灵冲击和感动。说实话,我也是很久没有被一个纪念馆如此打动过。真是心疼我们的子弟兵,为了修建独库公路,平均每3公里的道路就牺牲了一名解放军战士,而他们牺牲时大都还是二十来岁的孩子,还没有体验人生的美好,大好的青春韶华就这样突然间消逝了……。真是令人扼腕叹息。
后来行驶在读库公路上,我在想:为修建这条公路,无数军人付出了他们的青春年华,甚至付出了他们年轻的生命,虽然他们并没有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立功献身,但是他们的业绩永远为后人所称赞。回顾那段历史,确实是一段英雄的历史,一段光荣的历史。正如纪念馆中的介绍所言,每一个参加天山筑路的军人,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们都会说:我们这一生,不是碌碌无为的一生,可以骄傲地说对得起祖国,对得起人民,对得起家人,也对得起自己。

198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乌鲁木齐军区为纪念修建天山独库公路而英勇献身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警交通二总队前身)筑路官兵,建起了一座烈士纪念碑。这是烈士纪念碑的正面,纪念碑的正面用红字写着"为独库公路工程献出生命的同志永垂不朽!"。

真是纪念碑的背面。高耸的烈士纪念碑和新建的革命烈士陵园、天山独库公路纪念馆共同构成了天山公路烈士瞻仰纪念区。重新修缮的烈士纪念碑高20米,表面用浅色大理石装饰,碑文及烈士的名字也被雕刻得更加清晰。

背面基座上镌刻着修建天山独库公路时壮烈牺牲的128名烈士的姓名。

2006年6月10日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交通厅、武警交通二总队及伊犁州、尼勒克县政府共筹资150万元,对这座饱受风雨侵蚀的纪念碑进行全面修缮,并以这座纪念碑为基础,在其附近修建天山独库公路烈士陵园。

纪念碑周围竖起的新铁栅栏,将纪念碑及其中的绿草团团围住。不远处的烈士陵园中依山势排列安置着牺牲烈士的陵墓,形成一片的碑林,让烈士们的英灵更显得庄严和肃然。

这是其中的一位烈士的墓碑。
陵园的大门边,是后来另建的老兵驿站。让从这里经过和停留的老兵们,眼热不已。只要是当过兵的战友们,来到这里都会情不自禁地有种庄严之感。
老兵驿站中的内部,原独库公路筑路部队部分退伍老兵赠送的锦旗上书:敬赠守卫天山烈士墓战友——战友情天长地久,兄弟谊情深似海。表达了对原筑路部队退伍老兵陈俊贵几十年在此守墓的敬意。
与纪念碑配套的"乔尔玛烈士纪念馆"及文物陈列室是来这里的游客必去的地方,里面有数百件当年修筑天山公路的工具、照片和图纸等实物,以及烈士事迹介绍。

一进入纪念馆的大门,首先就被这个门迎张贴所吸引,这是《守望天山》这部电影的原型人物陈俊贵和主演的合影。原筑路部队退伍老兵陈俊贵二十多年守护烈士陵墓的故事被拍成了电影,这是一部让很多人感动、流泪的作品。
长方形的纪念馆里,最醒目的就是进馆后的这面展示墙,提醒着现在的人们,要永远“铭记”这些英雄们。

独库公路修建于上世纪70年代,是由国务院、中央军委下令修建的战备国防公路。独库公路北起独山子,南至库车。该路段全长562.25公里,由解放军工程某部用了10年时间修建而成。这条连接南北疆的公路,横亘崇山峻岭、穿越深山峡谷,连接了众多少数民族聚居区。它的贯通,使得南北疆路程由原来的1000多公里缩短了近一半,堪称是中国公路建设史上的一座丰碑。
在群山峻岭中,那条红色的线蜿蜒穿行,这是一条倾注了英雄们无数心血的红线,还有那一片陵园深处的烈士们,留下的足迹,让现在的人们不忘历史,珍惜现在。
当年,为了修建这条公路,数万名官兵奋战10年,其中有168名筑路官兵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是当年修筑时的现场照片,那时没有现在这样的现代化施工设备,基本上是靠这种简单手风钻开山辟路,施工难度相当大。

修筑独库公路的意义和背景说明。

毛主席亲自批准同意修建独库公路

展示柜里摆放着当年筑路的英雄们曾经用过的物品和军装,如今已经很少见了。
在这面墙上,刻着英烈们的名字和他们的简单生平,有很多英烈,都是在二十出头的大好年纪就牺牲在修筑这条公路时。

一百六十八个姓名,编注一百六十八个长眠的灵魂,一百六十八次牺牲,于千里独库耸立一百六十八座里程碑,死神无情,它不论烈士姓甚名谁,从姚虎成到杜留发,有序排列——职务最高的副师级李黑土年近六旬,河南人;最年轻的新疆小伙王爱林牺牲那天,刚满十八岁。

站在这面英烈墙前,心里怀着对修筑这条路的英雄们的崇敬和感恩之心。英烈,告慰他们的在天之灵,安息!英雄,感恩他们,祝福他们的家人!
颁发给曾双清烈士家属的“烈士证明书”
烈士遗物
从这面描述天山独库公路历史的功勋墙上,知晓了很多关键词:四个冰达坂,五条天山主要河流,与五条公路相接,全长562.75公里,历时九年才筑成了这条英雄之路。

在烈士陵园的门口,可以买到记述烈士陵园守护人陈俊贵感人事迹的报告文学集《守望天山》。这是我与陈俊贵及妻子的合影。陈俊贵,男,辽宁人,新疆尼勒克县乔尔玛烈士陵园守护人。1979年从辽宁入伍来到新疆,1984年退伍。1979年9月参军后,他随所在部队到新疆新源县那拉提,参加修筑天山深处独库公路的大会战。1980年4月6日,前方部队被暴风雪围困在天山深处,部队面临断炊的危险。他和战友一起从山上向驻守在山下的部队送信求救,因右大腿肌肉被冻死而住院3年,被评为甲级二等残废军人。1984年,退伍回到辽宁老家,担任电影放映员。1985年10月,他看到《天山行》这部电影时,镜头中的那一幕幕仿佛如昨日。他想到班长的临终遗言,作出了改变他一辈子命运的决定——带着妻子重新回到埋葬班长的天山脚下,陪伴班长,成了烈士陵园守护人。几十年来虔诚守望,这恐怕是全世界最为朴素的守墓人,2014年2月10日晚上,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评选颁奖中,陈俊贵入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