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2月1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曾到云冈石窟游览过,此次重游,发现变化很大。景区的面积比原来扩大了不少,在到达石窟前,又新增了不少景观和设施,包括礼佛大道、多座庙宇、水塘和石桥等。即在到达石窟前,必须按照这样的路线行走才能到达石窟:检票口——昙曜广场——佛光大道——礼佛浮雕墙——灵岩寺(山堂水殿)——写经院——石窟群。因此,在此特意提醒一下,如果你的游览时间有限的话,则要计划好,不可将过多的时间消耗在石窟前的这些新增景观和设施上,以免到后面没有足够的时间游览石窟,毕竟来云冈石窟的主要目的是观赏石窟艺术。这些新增的景观(当然,这些景观也不错)可以在游览了石窟后根据剩余的时间来安排。

云冈石窟的旺季八折优惠价门票为120元/人。为了更清楚地了解云冈石窟,可以在入口前用手机扫描“电子导游”(20元),下载到手机中方便参观时的随身讲解。

石窟开凿者“昙曜”塑像。昙曜,少年出家,原是凉州(甘肃省武威市)的高僧,到达平城后受到太子拓跋晃的礼遇,开始管理众僧。太武帝灭佛时,他逃离了平城。文成帝兴佛后,昙曜在路边巧遇文成帝车队,文成帝的马咬住昙曜的袈裟不放,于是昙曜就成为管理全国僧尼事务的“沙门统”。从公元460年开始,昙曜组织了开凿石窟的建设。
“昙曜五窟”,编号16至20窟。5个洞窟由昙曜开凿,是云冈石窟最早开凿的一批。
进入礼佛大道的亭子。

礼佛大道,大象底座的石柱阵。
礼佛大道中的石柱特写。
人们习惯于将这棵挂满金叶的人造树称为“摇钱树”。上面挂满了游客祈福的红条。
讲述佛教故事的雕塑墙。
进入庙宇区。
长长的石桥将入口与庙宇区连接起来。远方的山峦即为石窟所在的武周山。
石桥上。

灵岩寺。
灵岩寺中的佛像。
佛塔。
庙堂。
上面的匾额为“禅心佛道”,下面的匾额为“活在当下”,很像现在十分流行的“心灵鸡汤”。
寺院内景。
佛塔细部。
千佛殿。
千佛殿中的塑像。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中的佛像。
国民党元老和著名书法家于右任题写的“妙境庄严”匾额。
过了这座长桥就来到了武周山前。
寺庙群有一部分是修建在水面上。

如果你在进入石窟前的途中遇到了这面石壁,可不要轻易略过。这是很有历史意义的昙媚石壁——《比丘尼昙媚造像题记》,是1956年11月间云冈文物保管所在整修昙曜五窟之一的第二十窟,即所谓露天大佛窟窟前积土时出土的,这是云冈石窟难得的一块完整的造像题记。将其译成现代文如下:
佛的灵验象镜子一样明亮,使人能很快觉悟。佛之经义本是凝静安寂的,且历代如此。佛的灵光照遍邦国人群。佛可以感动万事万物。即能立刻滋润佛法盛世的人与国家,也能在深厚如潭水般润泽佛法衰世的万事万物。感慨我没能遇上盛世,也庆幸我还是赶上了盛世的末尾。怀念着佛的灵光与带给我们的安福,愿把佛的形象雕刻于金石之上。殷切的期望瞻仰佛的容貌的人能对佛更加虔诚,看不见佛的容貌的人也能增加快乐与希望。世世代代都有佛指点迷津,十方都能得到吉庆。并颂之曰:佛的经义一向巍巍如山,凝静安寂,从中我们可以觉悟,如同镜子般照见自己的内心。纵然佛法式微,仍能"照周群邦",佛的旨趣得到萌发,世间的污浊得到澄澈。造佛像以模拟佛的容姿,看到佛像便能感到佛的无上美好。世世代代都能干受到佛带来的益处,十方都能沐浴在佛光的普照之下。
景明四年四月六日比丘尼昙媚造
背景:此记内容可证之事至少有三点,其一,此记虽为佛门造像发愿文,但却与常见造佛像几躯、菩萨几躯不同,只云"同拟状金石",说明所造可能是单体金铜像、石雕像,而并非在壁上凿龛造像。
其二,造像而供养者为比丘尼昙媚,联系昙曜五窟中的另外两个洞窟十七窟前壁明窗侧太和十三年(489年)比丘尼惠定造像题记,十八窟前门西壁茹茹可敦造像题记,可见至少是昙曜五窟这几个西部洞窟自太和年间至迁都以后皆为比丘尼所居,是女人世界。可以印证唐代高僧所记武周山石窟寺"东为僧寺,西头尼寺"的格局。
其三,据史载,宣武帝景明年间,由于寺院经济澎胀,僧尼用度靡费,朝廷对立寺造像和度僧加以限制,史称"景明之禁"。在此,佛门弟子昙媚等借造像题记的机会,倾心怀念几十年前文成帝复法的盛世"昌辰",大力宣扬佛教教义,更具有进一层的现实意义。这一造像活动或许可以说明此禁对远在故都平城的武周山石窟寺影响不大;然而从另一方面,是否可以认为,不在窟内造像,而另行雕造金、铜、石像,本身就是一种限制呢?结合云冈石窟现存景明中造像题记惟十二窟景明元年一例,余皆在延昌年间之后的情况,似乎亦可说明这一问题。
此碑的意义和价值在于,真实地记录了"景明之禁"下北部平城僧尼这次颇具规模的造像活动,对研究云冈石窟的开凿情况,特别是昙曜五窟的完工时间,以及古书上关于云冈佛寺"东为僧寺,西头尼寺"的说法,都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和依据。
艺术价值:《比丘尼昙媚造像题记》书法极佳。纵观其以圆笔为主,宽博雄浑的书风,应与魏碑名品《郑文公碑》相类。特点之一是圆润冲和。此记用笔几乎是笔笔中锋,不似一般魏碑书体大起大落的方头重脑。除少数点画偶见方起外,起落之处大多破方为圆了。横画一改露起为藏入,鲜见刀斧棱角,迭横多见连带和笔断意连的行书笔致。折笔除"照"、"寂"、等个别例子外,都取篆法,用圆转作方折。捺画写得饱满开张,起笔出锋全是圆笔,既存隶意,又具楷则。斜提和戈挑,全无"丑魏"方重面目,颇多钟王冲和内擫之态。
此石书法的另一个特点是宽博从容。结字方整,笔势开张,宽厚稳健,古朴闲逸。总而言之,其书结体为方形,分而观之则寓方整于变化之中。像"镜"、"觉"等字,下部宽舒而不局促,存天趣而去雕饰。"感"、"机"、"仪"等字中的"戈"都不上趯,而是斜曳至右下缓缓带住,无剑弩之态而具沉雄之势。"时"、"末"、"浊"等字的竖钩平缓左出,犹遗分书之法。余如"鉴"、"严"、
"趣" 、"益"的结字更是不泥成法,天趣盎然。

石窟入口牌坊
进入石窟区的最后一个亭子,过门洞后即见石窟,上书“入佛知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