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览北岳恒山的真武庙,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即“真武”与“玄武”二个称呼同时并用。不知您想过没有,为何“真武大帝”也可称“玄武大帝”,或者反之。追本溯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我国古代的避讳制度。
真武大帝是道教北方之神,原称北方玄武大帝。玄武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之四灵之一,源于远古星宿崇拜,是代表颛顼与北方七宿的北方之神,汉朝后道教将其吸纳为护法神,称执冥神君。关于玄武起源的最早传说来自于夏朝。据传,中国夏王朝的建立者禹的父亲叫做“鲧”,字玄冥,也可以叫做玄武。
玄武改名成真武,起自宋朝的宋真宗时代。大凡粗知中国历史的人们都知道有个“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典故。这里说的就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利用军权,发动政变,不血刃登上帝位,建立宋王朝。赵匡胤的后代为了使宋家王朝更加名正言顺,宋朝第三位皇帝宋真宗(宋真宗其实是赵匡胤的侄子)授意宠臣,大搞“天书屡降”的神话,全国掀起了一场少见的崇道狂潮。宋真宗又假托梦见神人传玉皇之命,说轩辕皇帝为赵氏的始祖,由此制造了一个“保生天尊大帝”赵玄朗为赵家始祖,并将此事布告天下,尊黄帝为“圣祖”。从此,道教又多了一位仅次于玉皇的尊神——“保生天尊大帝”赵玄朗。但“赵玄朗”中的“玄”字与“玄武”中的“玄”为同一个字,依据中国古代的避讳制度则凡与有“玄”字在内的其他名字必须避开“玄”字,改为其他的名字,于是因避宋朝皇帝讳“玄武”就改成了“真武”,“玄武大帝”就成了“真武大帝”。
中国古代由于宗法制的影响,在名字的使用上有避讳的制度。避讳,通常有两种。一种是修辞格。说话时遇到有犯忌讳的字,不直接说出来,而用别的词来表述。比如“死”;另一种就是人姓名的避讳。具体的说,帝王、圣人、父母、先祖、尊长。所谓避讳,就是指人们在说话或者写文章的时候不能乱用乱写,遇到应该忌讳的人物的名字时,必须设法避开,用同音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或用其他方式来表述书写。
人物姓名的避讳,主要有三种:一种是皇帝的名字,全国的臣民都要避讳,这可以叫做“国讳”,也可以叫做“公讳”。另一种是,父母或先祖的名字,全家族后代的人都要避讳,也可以叫做“家讳”,或者叫“私讳”:还有一种是既非皇帝,又非宗亲,而是周公、孔子一类圣人的名字,
也要避讳,可以叫做“圣讳”。
在这三种姓名的避讳中,“国讳”是最为严重而又最为严格的一 种,是封建王朝统治下的臣民甚至皇帝本人也必须遵循的。
在避讳风气盛行之后,一些官高位显的官僚在一定范围内也要求别人对自己名字的回避,这是“官讳”。如宋仁宗至和年间,田登任南宫留守。田登自讳其名,不许别人言“灯”,吏卒多人为此被他责笞。于是南宫举州皆谓灯曰“火”。上元灯节依例放官假三天,田登命书吏张榜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一句流传很广的成语“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就由此而来。

真武庙的牌楼正面挂着“真武庙”的匾额。

但牌楼背面的匾额上书“北岳玄武”。同一座牌楼的正面和背面分别使用了“真武”和“玄武”。
真武庙主殿的门楣上悬挂“玄武大帝”匾额。
但真武庙主殿的玄武大帝塑像上则悬挂的是“真武大帝”匾额。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