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览了黄花城野长城后,在长城脚下的一户农家乐歇息进餐。随后,我们按照事先的计划继续向距离黄花城水库几公里外的鹞子峪进发。
鹞子峪位于怀柔县西北部,东北邻二道关,东南靠撞道口。因位于鹞子峪长城堡内而得名。早在明朝嘉靖年间,这里就已成村,村南靠长城,这里曾栖有一种叫鹞鹰的猛禽,故称鹞子峪。根据《四镇之关志》和《西关志》记载,鹞子峪关建于明嘉靖年间。并建有鹞子峪城堡,城呈现梯形,南城墙长百余米,北城墙长近百米,东西城墙约为略短于北城墙,向南开有一道城门,门额上有“鹞子峪堡”为明代万历年间遗物。据称,鹞子峪城堡为长城脚下唯一一个保存完整的古堡,也因为它的唯一和古堡本身带给人的神秘色彩,一到周末,喜欢野游的游客就扎进这个古堡里,找寻500多年的古树、石头砌的房子和早已经列入文物保护的城墙......。

说实话,由于沿路没有明显的景区标志,鹞子峪不是很好找。可以在黄花城水库附近的农家向当地百姓打听。它位于怀柔县西北部九渡河镇二道关村西鹞子峪沟内,但在公路边有一处比较突出的标识就是照片上的这一大堆板栗模型,旁边还有一个“白云川”的牌楼,沿着这个牌楼进村,一路前行就可以看到一个很大的“鹞子峪”刻石。
从公路旁的一个小坡路上去,就是这座“白云川”牌楼,过了牌楼往里走就可以看到“鹞子峪”的标识。
特别提示:鹞子峪不收门票,但食宿不太方便,如果想在里面长时间地游览,最好自带午饭。建议不要把车开进城堡,里面道路很窄,不适合错车,很多游客都把车停在“白云川”牌楼的路边。周围的度假村比较多,而且价钱适中,吃的都是农家饭,虹鳟鱼、贴饼子、农家豆腐等。
进鹞子峪古城堡前可以看到路边的这个上面刻有“鹞子峪”的大石头。

再往东走,则可以看到路边这块刻着“双关石”的石头。为什么叫“双关石”?这还得先从黄花城头关说起。黄花城,古称黄花镇。明代为了进一步加强军事防御,在黄花城北面又修了一段长城,这段长城被称为外长城。明代不仅在黄花城头道关上高筑敌台,而且在关北增设了第二道长城,距头道关北约二公里处,称二道关。二道关隘口,位于黄花城乡二道关的鹞子峪村西边,东距二道关村1公里,南距撞道口1.5公里。隘口建于海拔324米鹞子峪沟中,两边皆山,如今已不复存在, 仅留有鹞子峪古堡。因此,此地立有“双关石”。

从鹞子峪堡向东,南面的街心花园立有一块巨石,四周刻着王海华的长诗《栗花的梦》,顶端刻有“栗花”两个大字,很有文化气息。这就是《 栗花的梦》石碑。

村里现在也修了一个游客服务中心,但大门紧闭,未见工作人员。这是游客中心墙上面的旅游线路图。上面重点推荐了四处景点,分别是白云观遗址、鹞子峪古城堡、鳞龙山自然风景区和烽火台。
在通往鹞子峪古城堡的路上,可以远远地眺望到这座山顶上的烽火台,据当地百姓讲,烽火台很高,四壁陡峭,现在没有梯子,上不去。这座山峰正对鹞子峪古城堡,当地人称羊鼻子梁。山顶上建有烽火台,城堡内的人抬头便见。烽火台没随山势,而为南北正向,堡内人把它做为山顶的时钟,只要烽火台西侧一着太阳,便正好是中午12点。

村头的这块黄色巨石,东面刻红色“古关”两个大字,北面刻“道观”大字。石头上还有三组闲章状的小字分别是“大明”“长城”“白云道观”。这不是古物,是村里为了吸引游客新设置的。
鹞子峪古城堡就在前面。从大局来看,该城堡不成正向,而随山势偏向东南,倚山面水,后背有靠,冬天北风刮来,大山阻挡,适宜居住。古人讲究风水,选址定位一定精心设计过。城堡地势,北高南低,一旦山上有水也不会存留,可以流到堡外的龙沟。
在中国对地形的描述方面,两山之间平地谓之峪。鹞子峪口,山在南北。过往行人的峪口,正是敌人进攻的要道。鹞子峪紧临二道关,极为重要,“外宽平,通众骑,极冲”。光绪《昌平州志》记得详细,于明嘉靖二十三年建起城墙,拦住通道,那时正是北方鞑靼侵扰频繁的时候。城墙建有关城,《西关志》载:“鹞子峪口,正城一道,城楼一间,水门二空。梢墙二道,敌台二座。”关城建筑复杂,地形可想而知。筑城楼便有规模,可驻守官兵。关口不仅走人,还要走水,水有涨时,开有两道水门。现今,关口遗迹全无,只有隘口处的烽火台屹立在山顶。
鹞子峪城堡已经列入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城堡门洞前的介绍。

堡内外墙都是用大而整齐的石条砌成,灰白色,灰浆勾缝,十分整齐。据说现在的城墙比明朝时矮了许多,约三、四米高,却还完整。城里于旧马道处新修了几层石阶,可以登城。站在上面,全城尽在眼前。堡墙虽经几百年风雨,有些许破坏或风化,但依然算是保存完整。据老人回忆,堡的石墙上面原有双垛口走道防御墙,城门上有一间防卫房,上世纪40年代初,日本鬼子强迫拆除,用作修炮楼,十分可惜。在这以后,基本没有再遭破坏。

城堡砖石材料筑成,就地取材,牢靠结实,南开一门,上有汉白玉门额“鹞子峪堡”。长年风雨侵蚀,前面二字已漫漶不清,“峪堡”二字尚可辨识。用长焦镜头将门额拍下仔细察看辨识,左边竖写的两行小字,上款为“钦天黄花镇……”,下款为“万历二十年囗秋吉旦立”等字样。由此可以推断,该城堡应是于明代1592年建成,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城墙现在经过整修,门两侧包了灰色新砖,而门洞基础还是原来大块石条,顶上砖也是旧物。大门两侧门栓砖孔还在。门轴下面有石础。门轴上有横木,虽已陈旧,却依然完好,让人感到意外。一般的城门,损坏较早,很少存有木料。向老乡一打听,果然此门松木制成,是上世纪50年代才拆走。
城堡上内的这棵古槐,据说已有780年的历史。在1980年一场风雨中,被雷击中而死,堡墙却安然无损。村民们把它锯掉,第二年春天,根部滋出一棵小槐树。20年后已有碗口粗,在一场风雨中又被雷击死,第二年春天又奇迹般的从根部长出了新芽,到现在一直保卫着古堡。

古堡中还有不少这样破旧房屋, 可见坚守在古堡里面的百姓生活水平不是太好,老宅子里面的条件很有限。他们开不起农家乐,收入微薄,只能守着一方古堡,平淡清雅的活下去。

走进古堡都是石阶,石门墩,石块垒的房子,还有几个石磨放在几家的墙外,估计是现在派不上用场,又不舍得扔掉才放门口的。堡内有几户是新房,更多的是老房子,有些看来已经长年没人住了,任其空置着,透射出几许凄凉。沿着石径走到尽头是一座已经荒废的老宅,似乎在讲诉着这里发生的故事。

这是古堡内一座废弃的院子,院子内杂草丛生。今天的鹞子峪堡住家越来越少,据称在最近的十来年里,住户和常住人口数大致减少一半多。堡内村民大都姓高,是明代移居此地的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高姓兄弟的后人。据说,那棵老槐树就是高家兄弟初来时种下的。

这棵高大的老槐树上,搭建了一个小木屋。
拨开门口一人多高的野草,进到这座破旧废弃的屋子中察看一番。
被废弃的木屋内景。
里面还有水缸、竹制的筷子筒等遗物。
这样的墙壁很可能是用来刷写标语用的。

我在古堡中转了一圈,看到各家各户都是独门独院,生活相当幽静。堡内民房大部分是古宅,老人们都说不清建于何年。走在堡内石板铺就的小路上,有几个石磨分别放在自家的墙外,估计是现在已派不上用场而又舍不得扔掉才放在那里的。

从城门旁的马道上可以登上城门顶上,在这里可以一览整个古城堡的全貌。梯形的古墙环抱着二十几户民居,其间以石板小路相连。石墙、石阶、石门礅、石碾子,以及住户门前挂的老玉米、红辣椒,散发着古朴温良的气息。
据称,城北旧时有观音庙,现在已无遗迹,而老院落存留不少。城堡为二道关下属的村落,以前住有几十户,这些年能走的都走了,只剩下十几户,多是老弱病残。故土难离,老人守望老家,才使老房子得以存留,延续着古老城堡的脉搏。

从古堡的城门洞中向外望去,门洞前有面白色的墙,这种建筑在中国古建筑中称为影壁,也称照壁,古称萧墙,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用于遮挡视线的墙壁,民间常说是挡鬼的。影壁可位于大门内,也可位于大门外,前者称为内影壁,后者称为外影壁。按常理,城门前应该有影壁。按照当地人的说法,没有影壁,村里人不得已——就是指住着不顺利。现在新建的这道影壁,正好把刻有1984年列为怀柔县级(2001年12月国务院批准怀柔县撤县设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卧碑嵌在上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