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1603篇.首都博物馆《天路文华:西藏历史文化展》参观记(三)观赏《步辇图》

(2018-04-04 15:48:10)
标签:

《步辇图》赏析

步辇图的作者及历史介

首博西藏历史文化展参

天路文华展参观记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步辇

    首都博物馆《天路文华:西藏历史文化展》中最吸引观众的展品,毫无疑问地当属《步辇图》。这次能亲眼目睹《步辇图》确实是件很幸运的事。《步辇图》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注:《中国十大传世名画》分别是:洛神赋图、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步辇图、汉宫春晓图、百骏图、唐宫仕女图、五牛图、韩熙载夜宴图、千里江山图。),为故宫博物院珍臧的教科书级国宝

   《步辇图》是一幅历史画卷,是唐代宰相兼画家阎立本的名作之一,记录的是发生在唐朝初年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描绘了吐蕃使者禄东赞朝见唐太宗时的场景。这幅画曾经被末代皇帝溥仪在天津卖出,幸运的是,《步辇图》的新主人并没有再转售给外人,而是将画送给女儿做了嫁妆。新中国成立之后,这幅画被完整地捐赠给国家,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由于画作年代久远,出于保护文物的需要,属于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极难有机会亲眼目睹。这是这件宝贝首次走出紫禁城让我们来仔细欣赏一下吧: 
第1603篇.首都博物馆《天路文华:西藏历史文化展》参观记(三)观赏《步辇图》

《步辇图》是这次展览中最吸引观众的展品,被围得水泄不通。 第1603篇.首都博物馆《天路文华:西藏历史文化展》参观记(三)观赏《步辇图》

   《步辇图》取材于贞观八年(634年)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的事件,这是一幅最早反映我国古代汉藏民族之间亲密交往的绢本历史画卷。纵38.5厘米,横129.6厘米。《步辇图》所展示的画面是描绘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从构图的角度来讲,这幅画很明显将所有人物分成两组:以画卷中轴线为界,左边三个男士依次排开,井然有序,没有任何装饰,在规矩中略显拘谨;右边以唐太宗为中心的人物群,左右簇拥的仕女形象,以及装饰物两把屏风扇一展旌旗步辇等等,把人物的布局按照其功能自然分工成不同的角色,而且仕女衣带飘飘和晁盖的迎风招展都有意刻画一种充满了柔情、安详、和善的情调。左右这种对比,尤其是译官(最左边身着白衣的男子)谨小慎微、诚惶诚恐和仕女们神情自若、仪态万方的表情形成鲜明的对比。一张一弛、一柔一刚,让人的视觉得到了充分地享受。

第1603篇.首都博物馆《天路文华:西藏历史文化展》参观记(三)观赏《步辇图》

    我们可以由左至右来仔细地观察欣赏画面,并了解人物的特征和身份。左边这三位人物,由右至左分别有一身穿红服、虬髯、执笏者,是朝中引班的礼官。其后,身穿团花衣拱手肃立者是禄东赞。最后一人是朝中的翻译官。这记载了汉藏交往中最重要的历史事件:松赞干布吐蕃第三十二世赞普,他平定叛乱,开创了统一的吐蕃王朝634年,他仰慕大唐,派使者向唐求婚,但未能如愿以偿。638年,他又派使者带琉璃宝入唐求婚,同时,他又带领20万军队猛攻唐朝的松州(今四川松藩),可以说松赞干布想以此向唐施加压力以答应自己的求婚,但被唐军击退。至此,他认识到必须要诚心与唐和好。在唐文化的影响下,松赞干布对吐蕃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进行了改革,促进了吐蕃社会开始向封建制过渡。

    公元640年,即唐贞观十四年,吐蕃王派大相(相当于宰相)禄东赞向大唐求亲,第二年到达长安。由于当时大唐帝国国泰民安,各民族友好相处,因此,当时竟有五个兄弟民族的首领向大唐求亲,太宗很是为难。最后,想出一个平等竞争的办法:请五位大使参加考试,谁考胜了,就把公主嫁给谁家的首领。 当时出了五道难题,吐蕃使臣禄东赞过关斩将,一路领先,最终取得了胜利。太宗非常高兴,心想:松赞干布的使臣这样机智、聪明,松赞干布自己更不用说了。于是,决定将文成公主嫁予吐蕃王松赞干布。 第1603篇.首都博物馆《天路文华:西藏历史文化展》参观记(三)观赏《步辇图》

    画面中,朝中引班的礼官的特写,形象逼真形态庄重,虬髯丝丝可辨,很好地代表了唐朝的礼仪形象。让礼官身着红服,我想这也是作者精心设计的结果。这幅图的场景是一个喜庆的场面。根据中国的传统习俗,喜庆的场面通常由红色装点基调。这幅图作者为了突出这一特点,特地将典礼官——位于画面正中间的轴心人物画成红色。这样做的目的既可以一上来夺人眼目地突出红色,又不会太突兀得难于接受。因为按照习俗,禄东赞来自吐蕃,服饰多以网状彩绘织成,很少有一整块同样颜色的衣服。再者,由于红色代表正气,代表恢宏的气势,理应当由中原大唐朝独享,而非喧宾夺主地给吐蕃穿戴上。其次,唐太宗也不合适着红装,一者皇上为至尊天子,然而能够与尊贵相配的颜色只有黄色;二者红色由皇上穿戴,不免显得皇帝过于轻浮,不够稳健睿智。如果在考虑仅由于年代久远,风蚀和破坏,原本皇帝身着的镀金装束成了土黄色,那么就不难理解作者在颜色安排上的独到之处。 第1603篇.首都博物馆《天路文华:西藏历史文化展》参观记(三)观赏《步辇图》

    使者禄东赞的特写。从脸型上充分突出了藏人的特征,与上面礼官的国字脸型有明显的差异。作者用使者的诚挚谦恭、持重有礼来衬托唐太宗的端肃平和、蔼然可亲之态,是为正衬。

第1603篇.首都博物馆《天路文华:西藏历史文化展》参观记(三)观赏《步辇图》      译官的特写,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他谨小慎微、诚惶诚恐的职业特点和长期形成工作氛围下形成的形态。 第1603篇.首都博物馆《天路文华:西藏历史文化展》参观记(三)观赏《步辇图》

    再来看《步辇图》右侧,唐太宗坐于辇上,安祥自若,威严的神情中流露出对使者的喜爱和嘉许。唐太宗身旁簇拥着九个宫女,有的抬辇、扶辇,有的持扇、打伞。唐太宗的形象是全图焦点。阎立本煞费苦心地加以生动细致的刻画,画中的唐太宗面目俊朗,目光深邃,神情庄重,充分展露出盛唐一代明君的风范与威仪。

第1603篇.首都博物馆《天路文华:西藏历史文化展》参观记(三)观赏《步辇图》

    阎立本为了更好地突现出太宗的至尊风度,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衬托表现。一是以宫女们的娇小、稚嫩,以她们或执扇或抬辇、或侧或正、或趋或行的体态来映衬唐太宗的壮硕、深沉与凝定,是为反衬;

第1603篇.首都博物馆《天路文华:西藏历史文化展》参观记(三)观赏《步辇图》

    从绘画艺术角度看,作者的表现技巧已相当纯熟。衣纹器物的勾勒墨线圆转流畅中时带坚韧,畅而不滑,顿而不滞;主要人物的神情举止栩栩如生,写照之间更能曲传神韵;图像局部配以晕染,如人物所著靴筒的折皱等处,显得极具立体感。 第1603篇.首都博物馆《天路文华:西藏历史文化展》参观记(三)观赏《步辇图》

     《步辇图》(部分)。古代帝王所乘坐的代步工具,通常称为"",本来和车一样是有轮子的。秦以后,帝王、皇后所乘的辇车被去轮为舆(轿子),由马拉改由人抬,由是称作步辇,更多了一些典雅和休闲的气息。步辇(注音 bu nian)和轿子一样,是由人力抬行的代步工具,但区别是轿子有顶有围,而步辇无顶无围

      《步辇图》的作者阎立本(601673年),唐代雍州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人,隋代画家阎毗之子,阎立德之弟。唐太宗时任刑部侍郎,显庆初年,代兄做工部尚书,总章元年为右丞相。擅长书画,最精形似,作画所取题材相当广泛,如宗教人物、车马、山水,尤其善画人物肖像。阎立本的绘画,一是线条刚劲有力,二是色彩古雅沉着,三是人物神态刻画细致。一般被认为出自阎立本之手的画作共有4幅:这幅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步辇图;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的《历代帝王图》,共绘有自汉至隋十三位帝王的画像;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贡职图》与《萧翼赚兰亭图》,分别绘有各国使者向唐朝皇帝进贡的图景、唐太宗派监察御史萧翼以巧计从和尚辩才处赚取王羲之书法名迹《兰亭序》的故事。  第1603篇.首都博物馆《天路文华:西藏历史文化展》参观记(三)观赏《步辇图》

   《步辇图》在历史上经历的多人之手,上面布满了题记。在画幅拖尾还可以看到北宋米芾、刘次庄、张舜民等十八人从元丰三年(1080)八月廿八日到元祐元年(1086)孟夏四月的题跋观款,其中对章篆作评价的二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