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978篇.杭州游记(十)中国伞博物馆

(2016-07-21 06:55:58)
标签:

中国伞博物馆参观记

杭州游记和攻略

伞的发展历史

油纸伞的制作工艺

伞的种类

      中国伞博物馆与中国刀剪剑博物馆紧挨在一起,参观了刀剪剑博物馆后,我就进入伞博物馆参观。

      中国伞博物馆展厅建筑面积2411㎡,临时展厅建筑面积527㎡。展出内容分为六个单位,分别是《第一单元:中国伞的起源》、《第二单元:油纸伞与油布伞》、《第三单元:美丽的西湖绸伞》、《第四单元:伞的文化》、《第五单元:走向世界的伞》、《第六单元:形形色色的现代伞》,综合展示以中国为代表的伞文化、伞历史、伞故事、制伞工艺技术以及伞艺术的博物馆,是世界首创的伞主题博物馆。

      烟雨江南,衍生出独特的伞文化,伞的审美、伞的诗意和伞的象征意蕴伴随这历史发展的车轮,碾压出一道独特的文化轨迹。参观完后,您可能会发出感叹:“原来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伞,也有这么多故事啊!”

第978篇.杭州游记(十)中国伞博物馆       中国伞博物馆与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中国扇博物馆、手工艺活态展示馆作为一个整体形成了充满浓郁历史文化的博物馆群落,成为了杭州城北新人文景观。穿行于博物馆间,是一次枕着运河记忆流淌的、带着怀旧情怀的寻知之旅。
第978篇.杭州游记(十)中国伞博物馆伞博物馆的入口装饰充分体现了这个博物馆的主题,通过一个深幽梦幻的伞廊将观众引向一个神奇的伞世界。
第978篇.杭州游记(十)中国伞博物馆    在伞博物馆中,您可以看到各种各样漂亮的伞。比如八角型的油纸伞、民国末期的小姐伞、现在的西湖绸伞和尼泊尔的工艺伞等,每一把伞都是一件工艺品。关于伞,有许多优美的故事和诗歌,比如白娘子和许仙之间感天动地的人蛇奇缘,就是缘于《西湖借伞》。照片右边的这组雕塑就是还原了“西湖借伞”的故事。
第978篇.杭州游记(十)中国伞博物馆

       汉代以前的伞尺寸较大,伞面可能是用丝帛以及鸟类的羽毛编织而成,因为价格高昂,主要流行于上流社会。到了汉代,随着纸的发明,情形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当纸被用作伞面后,伞成为人们能够消费的用具,开始与日常生活发生密切的关系。纸伞表面涂上一层桐油以增强避水性,称为油纸伞,具有良好的避雨性能。棉纺业兴起后,以棉布为伞面材料的油布伞也出现了。它比油纸伞更加坚固耐久,价格较高,还是颇受欢迎。进入近代,传统伞业受到现代伞业猛烈冲击,一种具有明确审美功能的工艺伞发展起来。它在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也带着一丝怀旧的眷恋。
第978篇.杭州游记(十)中国伞博物馆这是云南的油纸伞
第978篇.杭州游记(十)中国伞博物馆这是福建的油纸伞
第978篇.杭州游记(十)中国伞博物馆这是台湾的油纸伞
第978篇.杭州游记(十)中国伞博物馆这是浙江的油纸伞
第978篇.杭州游记(十)中国伞博物馆这是湖南的油纸伞
第978篇.杭州游记(十)中国伞博物馆制作雨伞、修补雨伞的场景,栩栩如生。
第978篇.杭州游记(十)中国伞博物馆       丝绸很早就被当作伞面材料,尤其是中唐以后,随着丝绸的普及,绸伞进一步流行。南宋临安是全国的制伞中心,市场上绸伞品类众多,有大小黄罗伞、清凉伞,红绿小伞和方伞等,供顾客选择。及至近代,杭州西湖绸伞作为绸伞家族最靓丽的一支,脱颖而出,成为中国绸伞的突出代表。西湖绸伞以竹作骨,以绸张面,小巧玲珑,风格典雅,伞头造型多借鉴西湖中的“三潭”,伞柄的造型除了注意艺术上的变化外,还要求手感舒适、线条流畅。同时,花线的穿制、伞扣的造型饶有民间风味,也烘托了绸伞的精美工艺,具有浓郁的江南地方色彩。
第978篇.杭州游记(十)中国伞博物馆用绸伞装饰的展厅过道。
第978篇.杭州游记(十)中国伞博物馆

第978篇.杭州游记(十)中国伞博物馆式样繁多的西湖绸伞。
第978篇.杭州游记(十)中国伞博物馆这个描龙绘凤的伞可不是普通老百姓能用的,它应该是皇帝出门时专用的。
第978篇.杭州游记(十)中国伞博物馆    伞的起源是一个目前尚不能清晰说明的问题。在古代中国,有多种关于伞发明的传说和文献,也有一些可供我们探索的考古材料。虽然这些材料尚不能给出准确的答案,却能开启我们无限的想象。
第978篇.杭州游记(十)中国伞博物馆    我估计这是展馆中根据戴望舒的《雨巷》而布置的一个场景。我记得现代诗人戴望舒在《雨巷》中写道: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这是多美的一个意境啊!
第978篇.杭州游记(十)中国伞博物馆这就是我们曾经称之为“洋伞”的弧形钢骨伞。
第978篇.杭州游记(十)中国伞博物馆    “洋伞”是西方人的发明。直到17世纪后半叶,欧洲的伞还是笨重的,伞的使用与其说是遮阳挡雨,不如说是显示身份。这种情况到19世纪弧形钢骨伞架研制成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随着收放自如的伞的问世,伞开始真正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现代纺织技术提供的更丰富多样的纺织材料也促进了伞的现代改造。
第978篇.杭州游记(十)中国伞博物馆    虽然伞的形制被保存下来,但材料的变化为制伞业带来了一场革命。这场革命反过来猛烈地冲击中国的传统手工制伞业,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现代金属伞迅速取代传统的油纸伞,成为伞的主流。大红油纸伞虽然依旧美丽和生动,但终于进入非物质文化的名单,离人们的生活渐行渐远。而现在我们日常使用的伞则是由机器制作。
第978篇.杭州游记(十)中国伞博物馆格式各样的现代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