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现存唯一的祭祀中华三皇五帝、历代帝王和文臣武将的明清皇家庙宇,历代帝王庙的建筑,无论在形制上,还是在柱、梁、瓦、彩画等各对象上,都显示皇家建筑的尊贵与气派,属最高规制。只有宫殿、陵寝和皇家御准的建筑才能使用这种形制。在这里面,处处体现着为了凸显皇家的尊贵而在细节上的讲究。而且能够体现这些讲究的主要构件大都是明代遗留下来的,而壁画、琉璃瓦等多是清代乾隆时期的。有专家如此形容历代帝王庙:“骨架是明代的,衣服是清代的”。相较而言,故宫、颐和园、天坛、孔庙等建筑虽然都是始建于明代,但留存的明代构件不多,像历代帝王庙这样保留了大量明代原构件的极为少见。历代帝王庙作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单位,其保护的重点之一就在于它留存了相当多的明代建筑原构及清代修缮的珍贵遗迹。因此,在这里可以看到不少原汁原味的皇家“讲究”。作为一个中华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我喜欢在一些古建筑游览时观察和比较它们之间特点和各种细部上的差异。在历代帝王庙中,就发现了不少与一般的庙宇不同的地方,或可称之为“皇家的讲究”吧。待我一一道来:
1.
金砖
走进景德崇圣殿,我感觉地面很不寻常。询问工作人员,告知这里铺设的是专门为皇家烧制的地砖,也就是俗称的“金砖”。过去有句老话,说皇家的房屋连地都是用金砖铺的。金砖给人光润如玉、踩上去不滑不涩的感觉。这种金砖历来是为皇家专门烧制的,其颗粒细腻、质地密实,敲起来有金石之声,所以称为“金砖”。它还有另一种解释,这种砖从外地烧制完成后,直接运到皇家的“京库”里存放备用,所以最初叫“京砖”,后来逐渐讹变为“金转”。现在这些“金砖”是在当年苏州的“御窑”定制的,其选料、烧制、加工均有严格的工序,铺设前还要经过桐油浸泡、表面打磨等处理。砖的铺排主要有十字对缝和十字错缝两种形式。
说起朝廷大殿内的地砖,我想起了最近才看完的一本小说《大清相国》,里面有一个与地砖有关的情节十分有趣。说的是,在皇上上朝的太和殿修建时,皇上身边的太监为了今后索贿方便,有意让工匠铺设几块空心地砖。这样每有大臣要向皇上叩头请罪时,太监就会根据这位大臣与自己的亲疏或行贿情况领到不同的地砖上叩头,在有空心地砖之处,即使轻轻一叩头也会发出很响亮的声音;而实心地砖处即使猛叩也响声很小,以至于这位倒霉的大臣为了让皇上解气额头都叩出血来。
仔细看一下下面的这张景德崇圣殿内的照片,地面上泛出一层金黄色的光晕,这就是传说中的“金砖”。

2.门钉
这张照片是历代帝王庙中的景德门,门上密密麻麻地布满了门钉。
在古建筑里,门钉只在门板上使用。门钉的数量和排列,在清朝以前未有规定,清朝则对门钉的使用有一定之规。皇家建筑,每扇门的门钉是横九路、竖九路,一共是九九八十一个。九是阳数之极,是阳数里最大的,象征帝王的最高地位,因为北京历代帝王庙是供奉历代帝王的,所以也用九路门钉。
门钉有几个作用,一个是装饰、一个是代表等级,再一个起加固作用。由于皇家建筑体量大,门也大,需要门钉的路数也多,通常每扇门的门钉是横九路、竖九路。而亲王是七路乘九路;王府七路乘七路,再往下就是五路乘五路。
历代帝王庙中的大门不光门钉数量多,而且门上的其他装饰也是彰显皇家气派。如下面照片上的铜辅首。我原来以为这就是我们习惯于称之为“门扣”或“门环”的东西,再仔细一看,根本没有可以抓手的环,纯粹是装饰用的。后来一看介绍,这个东西称之为“辅首”,上面的两条走龙是皇家专用的象征。

景德门上的铜铺首
3.瓦当
为了防止房屋漏水,古代建筑大量用瓦。俗话说“秦砖汉瓦”。其实,最新考古成果揭示,早在商朝就已经出现瓦了。檐口处的筒瓦头称“当”,而檐口处的板瓦头称滴水垂唇。瓦当是勾头和滴水的统称。北京历代帝王庙因为是皇家建筑,使用的是金黄色的龙纹琉璃瓦当。下面的照片为景德崇圣殿屋檐上的瓦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