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作为世界上现代化的大都市,现在已经有很多曾经辉煌的古建筑被遮掩在众多的高楼大厦群中。若不是手中的这本《北京市2015年博物馆旅游年卡》上将其列为必看的重点景观,我也不会专程前去拜会它。这就是位于北京西城区的历代帝王庙。它没有华丽的牌坊和醒目的匾额,只是静静地坐落在阜成门内大街路北的路旁,大部分路人都是从它前面匆匆而,并不会想到这门后的世界竟然是如此的丰富多彩。等到我进去细细地游览一番后才知道,这里面可称得上“庙里乾坤大”,里面供奉的竟然是从三皇五帝起的188位帝王及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79位功臣;而其可以媲美故宫的恢宏建筑群,华丽的建筑风格,也令人叹为观止。鉴于历代帝王庙的祭祀者和被祭祀者都具有至高无上的历史地位,所以它的建筑也就具有极高的等级规格和庄严豪华的皇家气派。在里面游览,让人有一种置身故宫的错觉。难能可贵的是这里游客很少,你可以静静地在里面仔细查看,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历代帝王庙俗称帝王庙,占地18000平方米,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1530),清代继续沿用,距今已有470多年历史,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历代开业帝王和历代开国功臣的场所。因此,历代帝王庙的政治地位,是与明清皇帝祭祀自己直系祖先的太庙以及祭祀至圣先师孔子的孔庙相齐的,合称为明清北京三大皇家庙宇。
我将这篇博客取名为“一座很特别的庙宇”,确实是因为它真的很特别。首先,这是我国现存唯一的祭祀中华三皇五帝、历代帝王和文臣武将的明清皇家庙宇,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进程一脉相承、连绵不断的历史见证。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次,北京曾流行着关于历代帝王庙的顺口溜:“有桥没有水,有碑没有驮,有钟没有鼓,有庙没有佛”,这“四有四无”就包含了历代帝王庙的几个特殊之处,有些特殊之处至今还是一些历史学者研究的课题。
建筑是“人类文化的纪念碑”,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将古建筑称为“历史的界标”。我想,北京历代帝王庙正是这样一座“此地无声胜有声”的建筑经典,它以其恢宏的中国古代建筑气势、深厚的文化内涵,向世人展示着中华民族延绵数千年的历史继承,向人们倾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徘徊其间,顿觉历史的沧桑感扑面而来,也许这就是它的价值所在吧:让我们这些被“水泥森林”包围着的现代人在这里透过时间隧道所传递的光芒,看到中华民族壮丽而又命运多舛的过去,品位那种历史特有的特殊滋味......。
这是历代帝王庙的大门。历代帝王庙的现状为清乾隆最辉煌时期的面貌和格局,布局严谨,气势恢宏。因为它大多保留明代创建时的原构,所以建筑价值和文物价值极高,是我国现存唯一的一座历代帝王庙。
这是庙门前的下马碑。东、西下马碑均立于清代,位于历代帝王庙门前东侧和西侧。用"满、汉、蒙"
三种文字镌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警示所有官员,从庙前经过必须下马步行,以示对历代帝王庙的尊敬。1999年复立。在“文革”期间,下马碑曾被砸断,埋于地下。1999年10月,两块下马碑被有关部门掘出,之后按原貌恢复。碑体上的裂痕(见碑中部的修复处)又添了几分沧桑感。
这是历代帝王庙的平面布置图。从这张平面图上可以看出,帝王庙是个群体建筑,从布局设计上它有中轴线。中轴线上的几座建筑都是高等级的,从南往北数,先是巨大的影壁,然后是庙门,再往里是景德门,然后是主体建筑景德崇圣殿,殿后是祭器库,正殿两侧有四座御碑亭和东西配殿。
中轴线上的庙门、景德门、景德崇圣殿、祭器库都是坐北朝南。中国几千年的建筑实践,认为坐北朝南是最理想的朝向。《易经》中说过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古代天文学把星象分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因为古人习惯于面南观察,所以天象图呈上南下北,历代统治者便取面南治天下。
帝王庙内宽敞的庭院彰显着皇家的气派。
里面的殿堂都座落在高大的台基上,殿前有宽敞的月台,石栏板,有雕刻云山纹的御路。
步入历代帝王庙第一道大门之后,就能见到景德崇圣门。景德崇圣门原本叫景德门,“崇圣”二字是乾隆皇帝后加上去的,用以表明他不忘祖业、尊崇先代帝王的圣德。景德崇圣门按照朝廷的礼制,平常必须紧锁,唯有当朝皇帝来帝王庙亲祭历代帝王时才能打开,它是专供皇帝出入的。
这是景德门顶部的绘画装饰,有一片陈旧的天花板与旁边崭新的描画很不相称,其实这片旧彩画是2012年维修时特别保留下来的,目的是让人们了解这次维修是依据请乾隆年间的彩画做法,严格按照“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修复的,通过修缮前后的对比,向人们展示了“现状(修复之后)”和“原状(修复之前)”之间的差别,说明了文物古建筑的修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果您去历代帝王庙游览,应该站在此处仔细观察一下。
西燎炉,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用于焚烧祭祀历代文臣武将的神帛。
在帝王庙的院内还堆放着许多从各地收集来的文物
东燎炉,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用于焚烧祭祀历代帝王的祝文、神帛等。与西燎炉相比,这座东燎炉是用琉璃瓦做成,显然因为其内焚烧的东西比西燎炉的档次更高,因而整个建筑材料也高了一个档次。
景德崇圣殿的大殿座落在高大的台基上,殿前有宽敞的月台,石栏板,有雕刻云山纹的御道。
猛一看,这座建筑是不是有点像故宫里的太和殿呀!这就是历代帝王庙的主体建筑景德崇圣殿,处于整个帝王庙布局的中心位置。据《大清会典图》附图,景德崇圣殿,面阔九间,重檐,庑殿顶,栋梁五彩,崇基石栏。南三出陛,中十有三级,左右各十有一级;东西一出陛,均十有二级。该殿是重檐庑殿式建筑,和故宫的太和殿是一个级别。
景德崇圣殿之名,寓意为“景仰德政,崇尚圣贤”。它的建筑,无论在形制上,还是在柱、梁、瓦、彩画等各对象上,都显示皇家建筑的尊贵与气派,属最高规制。只有宫殿、陵寝和皇家御准的建筑才能使用这种形制。景德崇圣殿大殿高21米,面阔九间,进深五间,象征天子“九五之尊”的帝王礼制。每个由宽深两个方向的4根柱子包围的空间叫做一间。间,不是尺度概念,它是建筑平面上的最低单位,建筑物大小就依间的大小和多寡而定。从商代遗址和汉代明器来看,中国早期建筑的开间大多为偶数,正中间必定是柱子,人只能从一侧进出。于是,后来逐渐改为单数。九间是等级最高的。它的屋顶是重檐庑殿式,它的瓦是黄色琉璃简瓦。
景德崇圣殿正殿建在高大的台基上,殿前有月台。东、西、南三个方向有石护栏。台基南面三出陛,中有御路。整体建筑显得凝重肃穆,巍峨庄严,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
这是景德崇圣殿内内部景观(殿内不让拍照,俺可是躲在粗大的柱子后趁工作人员不注意时快速偷拍的),这样恢宏大气的皇家气派相当让人震撼。殿内布置与殿外一样华丽雍容,殿内悬有乾隆帝的御联和匾,匾上有“报功观德”4个字。殿内分七个神龛位,总共供奉188名历代帝王的牌位,牌位赤底金书,灵位之上的盘龙全由纯金打造,它墙壁四周的彩画是金龙和玺。但是,工作人员告诉我,殿内最珍贵的东西还不是这些金碧辉煌的纯金打造的盘龙装饰,而是殿内60根粗大的金丝楠木柱子。懂行的人说,一寸金丝楠木和一寸纯金一样珍贵,这些柱子的价值可想而知。这60根一尺多粗、20米高的金丝楠木立柱,使大殿显得高大雄伟,历经约500年,在近年的大修中,只发现一根出现轻微的朽损,足见这些金丝楠木立柱的价值!

这是大殿中的牌位供奉神龛,共分七龛供奉了188位中国历代帝王的牌位,位居正中一龛的是伏羲、黄帝、炎帝的牌位,左右分列的六龛中,供奉了五帝和夏商两周、强汉盛唐、五代十国、金宋元明等历朝历代的185位帝王牌位。据记载,明朝迁都北京后,对历代帝王的祭祀或在南京进行,或在北京郊区和故宫文华殿进行,嘉靖皇帝于嘉靖九年(1530)兴建北京历代帝王庙,祭祀人物沿袭南京旧制,但只设牌位不塑像。
封建统治者自古以来就有祭祀祖先的习惯,三皇一直被视为中国人的祖先,为历代帝王所景仰;而先代帝王,则是后代借鉴和效法的榜样,所以也要祭祀。最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确定祭祀的帝王是18位,清朝顺治皇帝定都北京后定为25位。康、雍、乾三代皇帝对历代帝王庙都非常重视。康熙曾经留下谕旨:除了因无道被杀和亡国之君外,所有曾经在位的历代皇帝,庙中均应为其立牌位。乾隆皇帝更是提出了“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把庙中没有涉及的朝代,也选出皇帝入祀。乾隆几经调整,最后才将祭祀的帝王确定为188位。
从明嘉靖十一年至清末的380年间,在历代帝王庙共举行过662次祭祀大典。
景德崇圣殿东西两侧的配殿中,还祭祀着伯夷、姜尚、萧何、诸葛亮、房玄龄、范仲淹、岳飞、文天祥等79位历代贤相名将的牌位。其中,关羽单独建庙,成为奇特的庙中庙。
历代帝王庙中景德崇圣殿、景德门、东西配殿的主要构件都是明代遗留下来的,而壁画、琉璃瓦等多是清代乾隆时期的。故宫、颐和园、天坛、孔庙等建筑虽然都是始建于明代,但留存的明代构件不多,像历代帝王庙这样保留了大量明代原构件的极为少见。
在东配殿外,有水井一处,现已干涸,亭为明代之物。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专用于清洗牺牲和调制祭祀羹汤。

根据介绍,井亭的屋面称为盝(音:禄。新华字典中对此字有两个解释:其一为古代的一种盒子;其二为漉,过滤。)顶,中心露空,与天空相对,为天地一气之意。采用这样的设计,我觉得是贯穿中国一直推崇的天人合一、采自然之气以补身的理念。在这里又学到了一点中国古建筑的知识,看来只要留心,处处都有学问。
祭器库,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前后带廊步。存放祭祀物品场所。

参观完毕,走出帝王庙再到马路的对面仔细查看这座影壁。这座影壁,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已有470多年的悠久历史了。绿琉璃筒瓦,硬山调大脊。东西长32.4米,南北厚1.35米,高约5.6米。影壁正中有琉璃团花,四角饰有琉璃岔角。1954年,由于道路(阜成门内大街)改造,拆除了大庙的牌楼和门前三座石桥,原本浑为一体的建筑群被切割为两个部分,影壁孤零零地留在街南,它的“隐避”功能也就丧失贻尽了,这也反映了一种历史的变迁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