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校园欺凌既要说“不”也要有“度”
中关村二小几个同学间涉嫌“校园欺凌”一事,经媒体解读后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很多媒体以追踪事情的原委或是非曲直为由跟进报道。很显然,这样一个事关教育、家庭和孩子的事情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如果此时不加选择,不计后果的高密度报道和解读,除了增加媒体的阅读量之外,恐怕对事情本身的解决应该是弊大于利。
十来岁的孩子尚处于对社会认知的初级阶段,对自身行为的控制也远未达到成熟的状态,尤其在校园内差不多大的孩子在一起,容易出现一些偶发、突发非正常事件,而作为校方无论从哪种角度出发,第一选择肯定是包容,乃至息事宁人,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都在情理之中。
谁都不愿意在自己的校园里、同学间出现问题,也正如这次涉事学校的负责人所说的那样:“学校教育承担的更应该是一个协调者的角色,而不是惩罚者的角色。”(2016年12月14日10:05 来源:中国教育报)这样的认知不能说不对,起码不够规整。
很明显,在校园欺凌行为屡屡出现的现实面前,社会对校园欺凌既要说“不”也要有“度”。而学校作为管理方,对这样的事情也绝不能仅仅是协调的角色,即使不承担惩罚者的角色也应该是有所作为,这也是确保在这类事情面前“不”与“度”的态度。
而中关村二小这起事件从发生到热议,并未见涉事校方的积极作为把事情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度”内,海淀教委出面后,校方才有所回应。对此,本文不做继续解读,解读再度也于事无补,当事方自然心知肚明,旁观者也不乏明眼人。仅就未成年人保护而言,从事发到现在这个结果,原本一件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事情,却被炒得沸沸扬扬,不仅与校方的初衷事与愿违,更与当事同学及家长的希望越走越远。
再回到本文开头所说的媒体一哄而上的报道,现在很多媒体尤其是自媒体似乎传染上了一种狂躁症,不把事情闹大不罢休,不让事情热爆眼球不罢休。说白了,在对一起事情的报道时,不是先于新闻事实出发,而是先看这件事情的热爆效应,如果它具备了可能被热炒的几个要素,那么围绕它展开的不计后果,不顾影响的连篇累牍的新闻轰炸就开始了。
严格说起来,媒体这样做也符合媒体的特性,更符合受众的需求。但凡事都要有个讲究,做事如此,做新闻同样如此。像这次对于中关村二小事件的报道,大量文字和图片以采访或调查的名义做了很多超越了事件性质的报道,甚至产生了一些负面的效果。
校园事件,而且还是一个小学内的事件,做媒体的首先想到的应该是社会责任,应该是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意识,即便这起事件有一万个令人气愤的理由,但处理上也应该把握住说“不”与把握“度”的界限和尺度。
事实上,对于校园欺凌不用媒体怎么解读都会引发人们很多的联想,社会要创造一个对此现象说“不”的氛围,家长要有一个督导自己孩子的管教责任,而作为校方更应有一个既不息事宁人,也不粉饰太平,而是就事论事教育批评的义务。这样才能确保这所有的一切都保持在一定的“度”内,以期既达到教育的目的,也能做好未成年人的保护。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