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菲:东便门儿到崇文门的残城墙
北京,东便门儿到崇文门有一个明长城遗址公园。这个公园呈狭长型,是一个被两条马路夹在当中,顺着城墙根儿以保护古都风貌的名义规划建设的。公园北边的那条路是地铁延长线,也就是直达北京站站前街的那条路,南边这条路是填了护城河,铺上柏油成为连接东南二环的城市道路。
文后的这几张照片是上周外出,起个大早路过这里时拍的,因为看着天气不错,北京难得的蓝天白云,又恰好日头刚刚升起不久,于是边走边拍,还要赶时间,一切都在仓促之中。今晚给手机充电,发现了这些片子,于是顺手下载到电脑里,顺便又写下了这篇文字。
史料记载,明城墙始建于明永乐17年(公元1419年),全长40公里,距今已有580多年的历史。现存的这段城墙遗址全长1.5公里,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是原北京内城城垣的组成部分,也是北京城内仅存的两处明城墙遗址之一,另一处是位于西便门的城墙遗址公园。
说起这两段城墙之所以能够留存至今,还真有些阴差阳错。一种说法是,当年修地铁的时候为了取直,这段城墙被幸运地绕了过去,因之得以保存下来。另一种说法是,当年这两段城墙四周密布着居民区,用现在的话说都是就着单位大院私搭乱建而成的那种棚户区。
小时候曾经去过那里,给我的印象,那里的房子都是里出外进,犬牙交错的那种。因为对那里不熟悉,所以也就是外表的感觉。曾听一哥们儿说过,他一个同学的家就在那片儿,房子都是倚着城墙搭建的,厚厚的城墙就是很多房屋的后山墙。
当年在这里搭建房屋的时候,应该是居住为第一考虑因素,但客观的结果是,整片整片连绵在一起的居民混杂住宅,却成为古城墙的守护神。几十年后,歪打正着地起到了对城墙文物的保护效果,同西便门城墙遗址公园一样,位于东便门处这段明城墙就这样在历史的变迁过程中得以幸免于毁。
当然,这段古城墙在缺乏文物保护意识的当年,虽有居民住在那里,但也被破坏的不轻。坚固硕大的城砖成为那个年月方圆几里、十几里的人们“取之不尽”的财富。有拆回家盖房子的,有运回家垒猪圈、鸡窝的,据说在“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年代,还有拆下来搭防空洞的。
2001年,政府对这段城墙恢复原貌时,通过广播、电视、报纸一通儿的宣传,广而告之,直至家喻户晓,那些散落在民间的城砖收集回来不少,正是回收的这些城砖成为后来修复的主材。因为城墙实在太高,太厚,丢失的城砖也很多,所以在那次修复工程中以整治城墙遗址的周边环境为主,对城墙的复原则采取了以现状保护、排险加固为主,以少量补缺为辅,最大程度保存城墙的原状为原则,有意地保存它的残体,突出展现城墙的残缺之美。
如今,这里的居民早已搬走了,私搭乱建的民房也被清除,由西向东依次建成 “老树明墙”“残垣漫步”“古楼新韵”等景观,充分展现古都明城墙的文化内涵和历史风貌。伴随着城墙的保留和整治,也为这个城市提供了一处清静、自然、古朴、苍凉的环境。
绿地、古树、砖墙、角楼儿,沧桑中隐含着修葺之后的一股清新、靓丽、古朴、浑然。清晨人们来这里遛狗、散步,夜晚人们聚这里跳舞、健身。赶上传统节日街道还时常组织一些类似庙会式的活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