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菲:出租车调价是不得已的被动一招
一方面是打车难,一方面是司机收入低,行业留不住人。出租汽车调价在迫不得已情形下的被动一招引来百姓热议。这毫不奇怪,因为站在消费者角度,谁也不希望涨价,尽管有关部门例举了出租车多年没有提价,但油价、堵车成本不断增加,从业者收入不升反降,不利于这个行业的发展等等诸多因素。
但无论怎样,5月23号听证会过后,租价的调整已经是个时间的问题。因为无论从纵向还是从横向来分析,北京出租汽车的价格都已经到了无法承重的时候。现在的租价标准应该是2006年5月调整的,由当时的1.6元/公里调整为2.0元/公里,如今六年过去了,在此期间,北京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由2006年的19978元增长到2011年的32903元,增幅高达64.7%,物价涨幅更不用说了。
从各大城市出租汽车价格来看,北京起步价10元/3公里,租价2元/公里;上海起步价13元/3公里,租价2.4元/公里;广州起步价10元/2.5公里,租价2.6元/公里;深圳起步价10元/2公里,租价2.4元/公里;香港起步价20港元/2公里,租价1.5港元/200米。其他的如:夜间附加费、燃油附加费、等候费、远距空驶费等等尚没计算在内。
现在很多价格涨了也就涨了,唯独到了出租汽车这里成为社会广议的话题,一是说明这个行业的特殊性,二是说明这个行业有着很多不让人省心的地方。表面看这次出租汽车价格调整是因为打车难,但实际上这一轮的价格调整是在市场大环境下行业管理迫不得已的被动一招,况且,价格调整了车就好打了吗?恐怕谁也不敢打这个保票。
很多人担心的其实不是调价,而是多收的银子能否落到司机手里,让人们可以招手即停,真正当回上帝,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打车成功成了稀罕事,奢侈物。因为事情明摆着,很久以来的打车难,成因复杂,根本不是一个调价就能迎刃而解的事情。所以,很多人就开始担忧其他的一些配套措施能否及时跟上,能否落到实处。毕竟,经过这一轮的调价让人们看到了扭转打车难的契机,好梦做好不容易,好梦成真就更难。
说到底,扭转打车难必须改变长期以来的“软、懒、散”。软,是政府监管的不得力;懒,是企业管理的不到位;散,是司机队伍的不敬业。部门做表面文章,企业做样子应付,司机带着怨气上路,这个行业的服务能好到那里去?以前那个司机违反行业规则企业可以理直气壮地予以除名和辞退,后来不行了,为什么不行了,因为你上午辞退了他,下午他就到另一个公司开上了比你这里还新的车。
所以,管好这个行业双管齐下都不行了,要三管齐下,甚至四管、五管齐下,否则,价再怎么调,也只能是治标不治本,甚至变成了舍本求末,那就将出现谁也不愿看到的费力不讨好,得不偿失的结果了。因此,抓住“软、懒、散”的症结,三管齐下是必须也是缺一不可的综合治理措施。
通过政府行业监管的加强,提高市场运营秩序的管理力度和水平,通过企业管理的加强,落实调价收益和责权利的分配服务,通过职业教育,加强司机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的培养和提高。同时,辅以乘客和媒体四管、五管齐下,打车难问题的解决也就不远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