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人物为啥都习惯了道歉
文/墨菲
公众人物犯了错误向社会公开道歉,主动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这是社会的一大进步,很多人对此深信不疑,犯了错误的公众人物也似乎对此形成了习惯,这是一个好事。但问题是很多时候,好事如果做得“很太好”或“很太过”了之后,好事兴许就会变成了不好事,频频出现的好事,也许就成了让公众厌烦的恶心事、矫情事。
很显然,社会需要好榜样,社会也需要坏榜样,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不是我们乐意不乐意的事情,而是社会道德、法律法规惩恶扬善的必然和结果。可但是,在公众的习惯心理上,本该是健康阳光形象的公众人物却屡屡以好榜样的身份做出坏榜样的道歉,这种习惯是社会的一种进步?还是社会的一种觉悟?是榜样本身出了问题?还是社会偏爱出现了闪失?
张默,一个标准的“星二代”。出道前和出道后,这个名字前面如果不加上“张国立之子”几个字,那么这俩字必定是与殴打女友、违法驾车、挑衅记者、要挟媒体连在一起的。这些词如果放在其他人身上也许就叫“劣迹斑斑”,但因为是“张国立之子”,又出演过几个似是而非的角色,其劣迹、其斑斑也就淹没在公众人物的光环之下,吸毒、暴力、无视法律也就有了“道歉”的理由和道理。
尽管这些理由和道理看似很太正义,也狠太公益,但其实,张默最该道歉的是他的爸爸,也就是张国立。正是“张国立之子”的名衔让张默的劣迹搭上了公众人物的快车,其中的是与非最获益的是张国立,最受伤的也是张国立。一个明明是家庭教育的败笔,本人素质的伪劣,却偏偏强加于公众之上,向社会道歉,让公众吸取,这是何种道理?
诚然,尽管小张已经而立,但其还很年轻,惩前毖后的同时,还是要治病救人。张国立寄希望于此,很多人也同样如是,否则也不会出现,刚刚出了监房转身就走进了片场。因为凡事总有个万一,万一小张真的觉悟了,万一小张演成角色了,万一哪天张默代表了影星,张默走向了国际。那么,今天所做的一切就不是白白的努力。
说来说去,中国的家长很太善良,中国的社会也狠太善意。善良的家长碰到善意的社会,公众人物的习惯性犯错和习惯性道歉不仅成了一道风景,更成为了一道讽刺。风景了谁,讽刺了谁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活总得继续,积极好过消极。
过去有句老话,台上是疯子台下是傻子,那指的是戏子和戏迷。如今都改了称呼,前者叫艺人,后者叫观众,但改变不了的还是那个台,仍是那部戏。是戏总得要演下去,关键是谁在演?演给谁?如果您感觉这里面演出了歉意,还真别跟着着急,更别跟着生气,着急生气的应该是您身前身后的那些前赴后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