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北京历史
话京味儿文化
文/墨菲
茶经浸泡方显清香, 酒因陈酿始见醇粹。
聊北京历史绕不开京味儿文化,但细数京味儿文化的源脉,其历史并未见多么遥远。我不是京味文化的专家,我也没读过多少京城的历史和典故,在我有限的认识里,京味儿文化的形成于发展,虽与京城的历史割舍不清,但却并不与这座古都的历史并驾齐驱。
我的理解,不一定对,斗胆说出来,不对和谬误的地方大家批评指正。有人曾说过无知者无畏,其实,无知者并不见得无畏,一知半解者才是真正的无畏,所谓“一瓶子不满半瓶子逛荡”,大概就是这意思。太多逛起来费劲,太少逛起来没效果,半瓶子无论从动力学还是从观赏学上,都有其逛起来的理由和可能。
前面都是铺垫,为的是说出无畏的话有板砖飞来好有个缓冲,不至于被直接开了瓢儿。
如果用一种比喻来形容京味儿文化与古都历史的关系,昨晚我突然想到了一个极其大众化的休闲娱乐项目,那就是——“钓鱼”。
京味儿文化与北京历史的关系,大致相当于“钓鱼”的三个阶段,且主要集中体现在中段和末段。
第一阶段,清末时期。这段相当于钓鱼的“饵料”阶段,再往前无论是明清盛年,还是辽金战乱都是帝王盘踞,疆土封侯,政治历史是其主脉,与京味儿文化意义和影响都不是很大。
第二阶段,民国时期。这段相当于钓鱼的“甩杆”阶段,钓过鱼的朋友都知道,这个阶段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动作,饵料再好你不把杆甩出去也钓不上鱼,没了“甩杆”这看似顺其自然的一个动作,“钓鱼”的动作就不会完整。
第三阶段,建国以后。这段相当于咬钩后的“溜鱼”,收获即在眼前,快乐油自心田,而这种收获这种快乐,假如没有了前两阶段的铺陈和准备,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水之鱼,其价值和内涵是会大打折扣的。
关于这三个阶段的划分,究竟是出于何种理由,时间关系,咱们下次接着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