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堵”在了哪里?
文/墨菲
多年前去外地参加一个会议,与几位外省朋友闲聊,其中谈到了北京,大家几乎一致认为:“你们北京太不方便啦,找个吃饭的地方左转右转起码要耗费个把钟头,在我们这里宴席都结束啦”。
那时对北京的认识只是一个字——“大”。
如今提起北京,“大”字变成了“堵”字,车堵!人堵!高楼大厦堵!道路桥梁堵!说句危言不耸听的话,就是在这刚刚过去的十几年里,北京城无论是人文还是地域正在逐步消失,为了应对城市的扩容,大片大片的胡同儿被推成了平地,平地又盖起了高高低低的楼群,高的是商品房高档小区,低的是回迁房低档小区。其中,又有多少名人故居、文化遗存在专家学者们的奔走呼号声中被一砖一瓦的拆解湮灭?这话也许很多人不喜欢听,“不破不立”嘛!但“破”要有个度,“立”也是有个度的。
当交通几乎到了寸步难行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开始反思:城市的过度膨胀,无序扩展,给国民经济、给百姓生活带来的是进步,还是止步?曾几何时,我们匡定的城市功能让步于首都功能,给首都的建设和发展带来的是复数?还是负担?
同样的情况其实远不止北京,否则也不会有逃离“北上广”的流行。城市的土地资源、水电资源就那么多,不可能无休止的满足我们日益膨胀的人口和车流。不受制约的人口流动不仅冲击着原住民的生活,也同样影响着迁移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生存压力。几十年前的北京,大街小巷只有上下班高峰和公休日以及五一、十一才能见到车水马龙,现如今别说休息日,一年365个昼夜,哪一天那一夜不是人头攒动,车如潮涌?
最近这些年,周六周日我绝少出门,不是不想出去转转,而是受不了那份心堵。今年十一期间与朋友聚会,凭以往经验打出了堵车的时间,结果提前了近一个小时,而提前的还不止我一个人,见面后大家纷纷感叹这难得的“一路畅通”。席间,有位按时准点进门的朋友问了大家一个问题:知道这两天为什么这么畅通吗?大家纷纷谴责:废话,放假了当然车少路顺了。那位朋友诡秘的一笑说,告诉你们一个数字就知道原因啦。众人急忙侧耳倾听:北京现在的机动车50%的车主是非京藉人士所有,这几天他们都回老家过节了,这车一下子减去了一半,你们说还能堵吗?!哦!听到这里众人似乎恍然大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