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堵方案为何不见“猛药、狠招”?
文/墨菲
北京最新的治堵方案以征求民意的形式正式对外公布,此前,这一被人们广泛关注并掺杂了各种猜测的方案始终处于高度保密状态。从已经解密的方案内容来看,曾经议论颇多的所谓“猛药、狠招”被温和的覆盖在文字里,方案的更多内容则体现在综合措施的表述上,这出乎很多人的预料,也让很多年底前闻风购车的人感觉被小道消息忽悠了一把。
这很正常,也很容易理解。因为北京交通在遭遇日益严峻的拥堵形势的同时,也早已失去了实施“猛药、狠招”的基础和条件。就现实而言,城市人口的过度膨胀和购车政策的过度宽松,是导致当前出行需求巨大、车辆增长剧烈的罪魁祸首。做做调查就会发现,拥堵不仅发生在路上,拥堵也大量发生在公交车上,发生在地铁站里,发生在超市、发生在农贸市场、发生在医院、发生在学校幼儿园中。因此,治堵无法畅通出行,治堵只是缓和交通。这也是为什么习惯上叫“治堵方案”,实际体现为“综合措施”的缘由。
在一个超级巨大型的城市里谁也别奢望什么“一招奏效”,什么“利剑重拳”,那除了自欺欺人外,别无用处。因此,治堵方案中关于发展公共交通、鼓励校车、班车出行、加大停车设施建设以及加快微循环系统改造、支持社区停车场对外开放、轨道交通建换乘停车场等等诸多措施,是一种被动之后的主动,见招拆招的破解,体现的是缓和当前,立足长远的计划与方略。
新治堵方案看似温和,但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所列内容,也不难发现当中的一些“猛药”。比如:在中心城建设5万个以上公共停车位,落实已规划的公共停车场用地并加快建设,将四环路以内的公共停车设施纳入交通基础设施范畴,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实行特许经营等。
熟悉北京交通的人不难读出其中的含义,因为很多的混乱和拥堵就是一些停车场地不规范、欠公允的的管理和经营造成的。路修好了,标志标线还没划齐,停车收费的人先 “上岗”了,挎个包就收费,还可以议价,不要票打五折,甚至更少。另有很多停车场,标志标牌正规,发票收据齐全,服装统一,价格统一,唯独缺乏统一的规范管理,只收费不引导,只停车不管理,这在一些路边的占道停车场表现尤其突出。每天我们都能看到这样的状况:上午八点人们上班了,收费的也准时“到岗”,下午六点人们还没下班,收费的先撤了。
因此,将“公共停车设施纳入交通基础设施范畴,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实行特许经营”对立志于 “世界城市”建设的北京而言就显得更为迫切和急需。在一个现代化的都市里,划条线,挎个包就收费的现象不仅代表了一种管理上的低素质,也有失公共资源的公允与效率。
此外,关于“中心高于外围、路内高于路外、地上高于地下”的差别化停车管理原则,看似温和,其实也远比限制购买严控总量的措施更为“猛药”,更为“狠招”,此举与其他诸如社区停车设施的建设规划,公共交通的强化调整等措施配合进行,为人们出行提供更好服务的同时,也将为缓和交通起到更为实际的作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