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让人警醒 灾害更让人理性
8月8日凌晨,一场特大泥石流灾害突袭了有甘南小江南之称的舟曲县。汹涌而至的泥石流裹着泥沙,夹带着石块形成了约5000米,平均宽度300米、平均厚度5米、总体积180余万立方米的泥石流带,流经区域被夷为平地,昔日的“陇上桃花源”灾情之惨烈让人锥心。
泥石流灾害突发性强,破坏性大,救援工作也更复杂艰难。从各方媒体有关这次灾害的报道,人们看到了中国应急救灾能力的全面提升,救援工作突出了一个“迅”字,体现了一个“坚”字,做到了一个“实”字。灾害发生的第二天,甘肃省政府就下发了灾害救援和救助的文件,将灾区救援细分为应急、过渡期、入住三个阶段。第三天起就已开始对受灾群众发放生活补助。配备各专业兵种的解放军和武警消防大军近万名官兵迅速挺进受灾地区,展开有序搜救。受灾地区四处飘扬的红旗让人振奋,催人泪下。
目前,救援工作仍在进行中,舟曲灾区再次汇聚了全体国人关切的目光。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对灾害的抱怨,对预警的质疑。老实说,面对如此惨烈的灾害,让人完全理性的对待是不切实际的。但过于情绪化的发泄也很难收到什么实际效果。就有关记录显示,甘肃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从2003年就已建立,截至2008年,对外发布了82次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信息,成功预报41起,成功避免地质灾害20余起,安全转移群众2000多人。
据说,舟曲县处于亚洲第一大滑坡和泥石流多发地带,对它的预警预报应该是必然的,专家给出的造成此次灾害的“五大成因”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和科学性。这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对自然灾害成因的复杂性、条件的多样性、灾害的突发性有个充分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要求我们的预警预防工作在精细化、准确化、科学化上要进一步的改进和加强。尤其对一些特别地区,重点地区,历史上有灾害性记录的地区应更为细致细心。
随着极端天气的多发、频发,加强灾害的风险评估和预警势必将成为我们的工作常设科目。面对灾难需要人们理性的面对,冷静的思考,科学的应对,及时的救助。面对可能的灾害,同样需要我们理性的面对,精细的监控,科学的防范,及时的预警。
此次舟曲泥石流灾害发生后,中央和当地政府迅捷反应,果断决策,保证了第一时间的有效救援与实际救助,而如何把应急机制的成熟高效应用到平时的常态工作,是我们今后必须要考虑的关键问题。
诚然,再及时的预警和监测也阻挡不住自然灾害的发生,但科学化、制度化、常态化的预警监控系统的不断完备,不断高效,对减少灾害的损失,对保证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还是极为必要的。一而再再而三的灾害警醒着我们,历练着我们,考验着我们,凝聚着我们,理性的研究和分析灾害的成因和分布规律,科学的制定防灾减灾措施,也许会让我们应对灾害时更加自信与成熟,面对灾害更加理性与警醒。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