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正在大张旗鼓的开展垃圾分类活动,有关部门为此发出了《致广大市民及社会各界的一封信》,号召大家“文明有礼重在行动垃圾减量分类从我做起”,并希望全市党政机关、工矿企业、居民社区和社会各界朋友积极参与到垃圾减量、垃圾分类活动中来,据说政府还将推出一系列配套政策使这项活动落到实处。
印象中,垃圾分类投放早在几年前就号召过,而且很多地方的垃圾桶都换成了那种分类式的,并有颜色或文字提示用以区分。而具体执行情况就我的观察不是不好,而是很不好,所以才有了今天全社会大张旗鼓的再动员、再号召。
这次能否有效果,能否养成习惯并长期坚持,现在不好说,而且就可预期的时间内恐怕也很难说。因为一种习惯的养成,不仅需要动员和实践,更需要外界条件的改变,对于垃圾分类处理而言尤其如此。
那么,垃圾分类到底难在哪里?我认为有三点:垃圾源、垃圾筐、垃圾车。
产品过度包装,一次性餐具、一次性日用品的日渐增多以及被人们越来越依赖性的使用,无疑大大增加了生活垃圾的产出。据说,北京现在每年的垃圾量可以堆出两个半景山,并且仍在以每年吞没500—1000亩土地的速度增长着。而大量的,不可降解的塑料制品和含有重金属的废旧电池对生态环境的危害更是令人担忧。
人们知道垃圾的危害,但很多人无法区分,即便垃圾桶上标识着可降解和不可降解的字样,但普通人没有那么多的专业常识,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精力去顾及,去仔细。这又形成了一个新的问题,我们准备了分类垃圾桶,但市民家里的垃圾筐往往是不分类的,因此,如何将一些常识性的分类知识潜移默化的灌输传递给普通市民,使大家逐渐积累分类常识和分类习惯是确保分类成功的关键。
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一点要属垃圾车了,也许我不常上街见少识寡,就我所见到的垃圾清运车而言,很少看到是分类装运的。这又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大家分类投放的垃圾在装进垃圾车的最后一刻又变成了混合垃圾。可见垃圾分类的成功是环环相扣,层层相关的系统工程,绝不是做做动员,搞搞活动就能迎刃而解,见到奇效的。
据媒体报道,北京市正在起草《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草案)》,从法律层面对垃圾分类政策予以支持,据说有些政策措施还是十分严厉和坚定的,比如:产品过度包装将处以重罚;混运垃圾车将退役;全市各区县的居民小区分类垃圾站等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市政府给予补贴;对垃圾分类达标和零废弃的单位、小区和个人进行经济奖励等等。
垃圾减量分类是城市绿色生活的要求,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垃圾分类从我做起”这话没错,但由政府牵头从前端的源头分类,到垃圾中转,再到垃圾运输,最终到后台的垃圾加工处理全过程强化和监管,才能使分类真正到位,才能让减量得到落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