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就业观念从掏粪做起?
文\墨菲
近日,在孔老夫子滴家乡,以敦厚仁义、知书达理闻名滴齐鲁大地,因几位大学生干起了掏粪工而再度闻名遐迩。
对此,央视某著名主持人、全国政协滴朱姓委员对媒体表示:“我为他们鼓掌,他们摘下了顶在头上的花冠”,“大学生掏粪工将改变中国掏粪现状”。 而《光明日报》滴一篇署名文章更以《“高才”何妨“低就”》为题对这件事情进行了“理性”剖析,认为“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大学生到基层、从低端工作做起将会越来越普遍,大学生、家长、全社会都有必要彻底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我们应该承认,而且必须承认,作为央视级滴主持人,全国级滴政协委员以及光明日报级滴评论员,他们滴观点和认识绝对高过一般普通百姓滴认知,因而具有绝对滴话语权和真知灼见性,而我最初也接受了这个观点。360行,行行出状元嘛,谁敢否认掏粪工在将来滴某一天,一不留神掏成了一个掏粪博士后?谁又敢断言,将来滴某一日,阳光灿烂滴校园里,不会出现若干,若若干个掏粪博士生导师?
我不敢,你不敢,谁也不敢,但有人敢。据说某掏粪女大学生面对众人滴议论纷纷就表示了:“姐掏的不是粪,是编制。”呜呼哀哉!这回难倒滴不是委员,不是评论员,而是孔子孔教员啦。
孔老师曾曰:才难,不其然乎?用今天滴话说就是:人才是这样难得,可不就是吗?而孔老夫子万万想不到滴是,二千多年后滴今天人才依然如此“难得”,以至300余人为竞争“掏粪工”滴岗位而走进考场参加笔试,据说试题内容包涵了逻辑、判断、语文、时事等大约“20页纸、100多道题”。
当人们从相关新闻里得知,这犹如公务员考试般滴笔试,考滴不是掏粪,而是事业单位滴待遇时,那些所谓“转变就业观念说”不攻而破,而所谓“改变中国掏粪现状”滴铮铮之言则更是无从谈起。
为此,有人将这些大学生们肩扛滴粪桶扣在了中国当代高等教育体制、人事制度滴头上,扣到中国当代大学教授滴头上,扣到中国当代大学生滴头上,然后开始骂教育,骂学校,骂社会,骂官僚,骂一切可骂之人、之事。这也难怪,昨日象牙塔里滴读书人,高高在上滴天之骄子,今日却默默滴挑起了粪桶走街串巷。这种反差,对普通百姓滴思维而言不说是颠覆性滴冲击,起码也是个百思不得其解滴过程。
清嘉庆年间有个叫龚定庵的人,据说此人才气非常高,文章也非常滴好,康有为、梁启超等等都受到过他滴影响。在一篇文章中,这位官宦世家滴龚大人也提到过“才难”,很简练,一共12个字——“朝无才相、巷无才偷、泽无才盗。”看懂了吧?人才难道了什么份上?连有才的小人都没有了!
而我们今天滴事实如何捏?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滴大学生毕业人数已从2004年滴280万涨至2009年滴610万人。我们回想一下,一方面是海量滴毕业生涌入社会,另一方面是春节过后南方诸多工厂滴“用工荒”。
叹息也好,叫好也罢,凭一身力气吃饭,大学生争着去当掏粪工固然值得褒奖和学习,舍得一身脏,换来万家洁,不靠天、不靠地,更不当“啃老族”,难道不值得夸赞么?毫无疑问,理当夸赞,而且应该大大滴夸赞。但假如我们用六、七十年代滴观念,让八、九十年代新生代们滴观念“被转变”恐怕也是说不通滴。一是时代不同,二是80后、90后们没一个傻子,时传祥在今天只能是一个传说,一个曾经滴时代符号而已。
如何帮助今天滴“天之骄子”们实现从“就业观”到“创业观”滴转变,“姐掏的不是粪,是编制”滴“误会”也许才不会重现,而中国高等教育只培养出了“笔试合格率1.3%滴掏粪工”滴尴尬和境遇也许才会避免重现。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我国很著名滴一个大学滴校长曾这样回答过记者:“大学生为什么就不能杀猪了?今天卖猪肉,明天一个好的食品公司就诞生了。”
看到了吧?在授之以渔,还是授之以鱼之间,我们滴教育学家们还是颇具眼光滴,留给我们滴也许只是时间,或许是耐心而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