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萨科奇坚持要见达赖,图的是什么?

(2008-12-05 14:10:17)
标签:

政治

西方国家

欧洲时报

萨科奇

中国

杂谈

分类: 谈天说地

 

    很多事情就是这样,越是觉得很明白的事,就越是看不明白。这几天,法国总统萨科奇坚持要在波兰见达赖,不仅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也让很多中国百姓对法国的印象再打折扣。

 

    其实,萨科奇的反复无常,中国民众早已领教,欧洲工商界人士也同样埋怨多多。对这样一个曾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朋友,对中国怀有深厚的感情”的西方总统,屡次挑衅中国的主权,坚持要见达赖,到底图的是什么?我们又该坚持些什么呢?

 

    答案很简单,首先要弄明白他的目的和理由。萨科奇坚持见达 赖,除了欧洲人自恃的道德优越感以外,还有哪些原因让他“一意孤行”?

 

   个人认为,有几点因素不容忽略。

 

   其一,法国的历史和文化骄傲使然。法国人始终觉得自己曾是世界最强大的国家,德国人也好,美国人也罢,都是不怎么样的暴发户。也因此,在法国的政界,始终有着一种对超级大国的不屑倾向。这一点,从二战之后的法美关系,始终不如英美、德美那么和谐,我们就可略窥一斑。

 

    萨科奇延承的不过是法国政治与外交的传统而已。以一些外强中干的办法,提高自己的所谓独立性。戴高乐对美国如此,法国对老布什同样如此。今天,面对日益强大的中国,面对欧洲与法国对中国的利益需求越来越大的发展态势,它跳出来显示自己的个性,显示自己欧洲领袖的形象,完全合乎法国的性格和文化。

 

    其二,西方国家对达赖的模糊认识使然。他们不懂得当时达 赖为什么出走。我们说他是叛国,而欧洲人普遍认为他是流亡,这一点很值得我们思考。去过欧洲的人讲,达赖叛 逃后在西方国家所做的歪曲宣传,确实起到了混淆视听,掩盖真相的目的。而实际上,在欧洲政治、经济、文化和宗 教 界,达赖也确实成了一个无处不在的“重要人物”。

 

    据说,达赖曾在法国出版过一本非常畅销的读物,而且成了欧洲的畅销书,读者群从政经要人到家庭主妇涉及范围非常广泛。据读过此书的人说,对于不了解中国历史,不了解达赖在西 藏问题上的所做所为的人,从这本书看达 赖,无论如何也看不出他的本来面目和叛 国劣行。

 

    其三,萨科奇个人的政治考量及内心表达。众所周知,中法关系在他的前任总统希拉克热爱中国文化,喜欢中国诗歌,让中国人觉得很亲切,两国间的伙伴关系也由此得到了稳固地推进和强化。而萨科奇既不想淹没在希拉克的光环里,又不想让中国人小瞧他,更主要的是他要在欧洲维持住法国人的统领地位。因此,在他眼里,并没有觉得见达赖是多大的事,虽然他也知道中国肯定会反对,但他更知道中法关系只能加强,这对双方都是有利的。所以他认定最坏的情况也坏不到哪里去。

 

    况且,想在全球经济危难中,充当挽救欧洲经济领袖的角色,无论如何也要找个合适的舞台展示自己,改变媒体一直诟病的老花花公子形象。而当今中国在世界的地位和分量,无疑是最好的靶位。于是,萨科奇拿达赖这件事充样子,既向外界显示了一个不向大国低头的政治硬汉的形象,又树立了自己的政治特色。可谓用心良苦,机关算尽。可话说回来,政客如不这么做,那还是政客吗?

 

    说了半天,面对萨科奇的反复无常,我们该坚持什么?我们面对的不仅是一个萨科奇,他的后面还有欧美。中国的强大,整个西方国家都觉得不爽,但中国的发展势头又让他们不得不盯着中国的经济合作项目,不得不陪着中国人笑。但他们内心里是见不得你强盛的,一有机会就要让你的发展难受一下,让你的强大曲折一些。

 

    中国有句俗语: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何况我们现在不仅自己有鞋穿,还不断“支援”着欧洲的市场,让欧洲人民也能穿上物美价廉的皮鞋呢。面对萨科奇的挑衅,中国应该有自己的底气和定力,你愿意赌,咱就奉陪到底,但话必须说到前头,要“认赌服输”!

 

    萨科奇见达赖,改变不了达 赖分裂祖国的罪名。也给萨科奇带不来长久的政治企图。但真要较起真儿来,贸易手段和经济制裁双管齐下,就算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结局,中国十多亿百姓能抗得住,你一个6062.8万人口的法国能抗过几时?

 

    因此,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此次给足了萨科奇的面子,中欧峰会的暂时缺席那也是敲山震虎,以守为攻。发展是中国的时代主题,也是全球经济的时代主题,真的奉劝欧盟们放下架子,面对现实。金融海啸不相信妄自尊大,需要的是真诚,是实意!

 

    法国《欧洲时报》二日发表评论说,只有正视历史,审度现实,才能看清未来。萨科齐的做法遭遇了欧盟内部伙伴国的反弹,不仅使他难以达成扮演欧洲领袖和危机管理者的心愿,可能加剧欧洲对华政策上的分歧。

 

    看来,中国该坚持什么,不仅我们自己清楚,西方人也同样明白,否则《欧洲时报》就不会嘲讽“法国朝野补上一节有关西藏历史的课”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