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是块“放大镜”!
奥运前夕,泰晤士报记者马丁.弗莱彻来北京“闯荡”了一番,他没找翻译人员陪同,独自闲逛了北京的商业区和一些奥运场馆的周边。他想看看,北京是否为奥运做好了准备。事实上,他也不需要什么翻译,很显然,他想看的东西是无须翻译的。而奥运期间,象马丁这样的“闯荡”者一定不在少数,他们会因奥运而对中国,对北京,对生活在这个国度的人和发生在这个国家的事,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极力要把自己的所见所感告诉给他认识或不认识的人。
有人就此发表议论:“场馆可以盖得很雄伟,马路可以修得很亮丽,但随随便便的一口痰就足以让这一切失去光彩。”
事实也的确如此, 马丁在独自闯荡了一番后的感受是,大部分人都令人愉快,“我们到过的地方没有比北京给人的感觉更安全,在这里甚至没有遭遇扒窃。我们没有看到醉汉和举止粗俗的人,也几乎没有看到有人随地吐痰。”看,这就是一个外来者观察一个城市的角度和细节。
不管我们相信与否,在西方人的眼里,今日的中国仍然是一个很陌生很神秘的国度。在他们所受到的教育和信息里,更多的往往是类似1845年出生的美国人明恩浦,在《中国人的素质》一书中,所揭露的长在我们民族头上或身上的“癞疮疤”,诸如缺乏公共精神、缺乏同情、漠视时间、漠视精确等。而现代奥运的契机,把一个文明而古老的中国亮相在他们面前时,旧有的观念与现时的宣传吸引着他们要到处看看,要随处瞧瞧,这个国家,这里的百姓在做些什么?在想什么?
所以说,奥运是块“放大镜”,她既可以在短时间内将中国放大给世界,又可以在细微处昭示出中国给予世界的内涵。
已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两个例子,1994年广岛亚运会闭幕式结束后,6万人的体育场竟然没有发现一片垃圾。2002年日韩世界杯,首尔新落成的市政厅广场数十万人现场观看大屏幕转播,凌晨散场时很多志愿者留下与清洁人员一起打理广场的环境,直至“一尘不染”,那场面让很多西方记者目瞪口呆,惊讶地发出了“这样的民族是可怕的民族”的现场报道!
毫无疑问,正是通过奥运会这个大舞台,日本国民展现了谦和、守规矩的形象,而促进了日本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也正是世界杯的绝佳表现,让首尔从一个东北亚的小山城一跃跨进名都的行列。
面对奥运这块“放大镜”,作为中国人该如何去做?很多人都在思考,都在实践。作家王蒙写了一篇《同一个梦想两面金牌》,“一面是我们的运动员的比赛成绩的辉煌之金;一面是我们的人民的文明、胸怀、教养的辉煌之金。”
作家往往更具有洞察力和研判性,但借助奥运这块放大镜,展现出大国素质,中华文明,继而在后奥运时代,将这种文明与传统上一个新台阶,应该是当代的中国所追求所希望达到的目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