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社会文明,倡导者要先讲文明!
(2008-07-08 09:29:17)
标签:
奥运倡导文明讲文明管代北京杂谈 |
分类: 谈天说地 |
借奥运的东风,倡导社会文明,尤其是言谈举止,日常出行,讲文明,懂礼貌,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公德本是件好事。
自2006年2月起,中央文明委、北京奥组委在全国组织开展
比如,有的城市以对乘坐公交车不让座的人罚款来倡导文明,这就与文明的初衷产生了背离。不管这个城市的管理者出于什么考虑,但这种做法于情于法都是不好理解,不易接受的,何况执行起来未必可行。
倡导文明有很多的方式可采用可借鉴,但惟独不可用不文明来倡导文明,那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会让百姓产生抵触。让座看似简单,其实具体情况非常复杂,不是身临其境的人是无法完整体会让座这个“前因后果”的。也正是如此,文明的倡导才显得尤其重要。
记得在2001年7月,当北京申奥成功的喜悦依然洋溢着的时候,北京市精神文明办悄然启动了“首都文明工程”,150万册文明礼仪普及读本派送到市民家中。与此同时,随地吐痰、排队加塞儿、出地铁车门太难、过马路心太切、乘出租车仍有不满意处、“京骂”、缺乏微笑、路标不指路、没有说“对不起”的习惯、对“老外”比对外地人好、话太多等十二个“小毛病”也被无情端出,北京人一夜之间成了众矢之的。而恰恰是这种不互“家短”,自揭“家丑”的举动,让这些小毛病逐渐为越来越多的北京人所正视,所注意。几年来,尤其是去年举行的一系列“好运北京”奥运测试赛期间,北京的城市人文、社会环境的变化有目共睹。有外电评价说,古老的中国正在奥运五环旗下开始了一场全面提高民族素质的“运动”,而这个运动是非政治的,且深受百姓欢迎。
可见,和谐文明的环境谁都拥护,而营造的声势和产生的效果如何,还是看活动的组织者、文明的倡导者是否真正理解了文明,用活了文明。而不是以管代宣,以言代法。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说,北京奥运会将为中国留下一笔巨大的遗产,并会持续影响中国。他指的应该就是我们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人文精神的光大、民族凝聚力的喷发,这是国家软实力的表现,也是国家竞争力的表现。
奥运将至,“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已经花开遍地,今天看新闻,一个城市的公交车上志愿者为让座的乘客戴上了“爱心传递红丝带”,此举,没有大张旗鼓的宣告什么,没有夹枪带棒的讽刺什么,但却赢得了广大乘客的赞许和支持,红丝带在每一个值得佩带的百姓的手腕上被接续了下去,文明之花也籍此传扬开来。这才叫用心、用脑。这才是关乎民情,顺乎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