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也谈国人的“诺贝尔”情结

(2007-10-16 22:30:04)
标签:

我记录

财富人生

时事评论

分类: 谈天说地
 
 
也谈国人的“诺贝尔”情结 
                                     
                                       文/墨菲


    随着2007年诺贝尔奖的颁发,国人的“诺贝尔”情结再次热涨。尽管各种言论都有,各种声音混杂,但大多数人都是出于朴素的爱国之心。因为迄今为止,尚无一个中国国籍的人士(达赖是个特例,本文后面再叙述)荣获此奖。

    其实,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可清楚,所谓的“诺贝尔”奖,其实不过是西方世界的一项鼓励而已。这样说,并非降低她的权威性,也没有丝毫贬低的意思。诺贝尔对人类的贡献以及“诺贝尔”奖对世界科学与进步的推进作用,是无须质疑的!

    关键是我们在宣传,在倡导“诺贝尔”情结的时候,应该怀有怎样的客观态度与务实精神。

    民间的版友“桦甸爷们”在《诺贝尔奖为何不青睐中国人》一文中这样分析:中国人没有获得过诺贝尔奖,一是应试教育;二是“官本位”。应该说是比较客观理智的一种解释。

    另一版友“黄河夜风”《诺贝尔情结凸显国人奴性劣根》一文,讲的其实是国人的一种盲从,一种屈从心理。不幸的是在论坛互动时陷入了“奴才”与“劣根”的争执之中,因而消弱了原文的要旨。

    杰尔斑竹所作《中国女作家无缘诺贝尔文学奖是只关心乳房》,除了体现了他的一贯文风和犀利文字外,其实与“诺贝尔”是无啥关联的。

    看了这么多,也谈了这么多,最后说说“诺贝尔”奖与中国学者。

    把诺贝尔奖当成一种民族情结来渲染,不仅与诺贝尔奖的基本精神背道而驰。诺贝尔的五人评审小组真能有耐心听到这种报告,估计也会掩嘴偷笑。
说到底,诺贝尔奖不过是一种激励机制,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她重视的是原创性、基础性的研究成果。把手段当作目的来追求,不仅是本末倒置,更是当今心气浮躁的一种集中表象。

    华罗庚的《堆垒素数论》先后被译为俄、匈、日、德、英文出版,发表40余年来其主要结果仍居世界领先地位,成为20世纪经典数论著作之一。只因诺贝尔没有数学奖而与其无缘。

    袁隆平进行籼型杂交水稻试验育种,是世界公认的一流成就。却因为“理论上没有新的突破” 而不能获奖。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全球亿万民众因杂交水稻的发明而摆脱了饥饿。

    历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名单,可以开出几页。仅把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名录如下,大家冷静阅读和思考后,“诺贝尔”的权威性、地域性、偶然性、应景性,自然会得出正确的分析和客观的答案:


李政道:1926年生于上海,美籍华人,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31岁;
杨振宁:1922年生于安徽,美籍华人,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35岁;
丁肇中:1936年生于美国,美籍华人,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40岁;
李远哲:1936年生于台湾,美籍华人,1986年诺贝尔获化学奖,  时年50岁;
朱棣文:1948年生于美国,美籍华人,1997年诺贝尔获物理学奖,时年49岁;
崔  琦:1939年生于河南,美籍华人,1998年诺贝尔获物理学奖,时年59岁;
达  赖:1935年生于西藏,中国国籍,1989年诺贝尔和平奖,    时年54岁,
中国政府拒绝承认;
高行健:1948年生于江西,法国国籍,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    时年52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