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公共交通运行缓慢,个体交通的迅速增长,急剧上升的交通拥堵成为我国大中城市
“普遍灾害”的时候,中国首届“公交周”来到了我们身边。
据来自建设部的信息表明,目前我国城市公交车速已越来越低,现在平均车速只有10公里/小时,已低于自行车12公里/小时的速度。全国600多个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总计只有440公里,仅相当于英国伦敦一个城市的规模。公交出行的分担率不足10%。特大城市也仅有20%左右,这在欧洲、日本、南美等大城市40%-60%出行比例中只占1/3至1/2。与10年前相比,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下降明显,公交出行时间平均延长10分钟,居民对城市公共交通服务的不满意率高达70%。
庆幸的是,目前国内各大中城市的政府部门已经把公交优先政策摆在了日益突出的位置,并屡有大手笔出现。
BRT作为城市公共交通新理念,源自南美,它通过一条介于地铁和城市轻轨之间的禁止其它社会车辆通行的地面专用车道,为城市“挤”出一个快速交通走廊。因其具有投资成本低、建设周期短、运营效率高等优点,已为很多城市所接受。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已建成BRT系统的城市达到了30个左右。我国北京、杭州、常州等城市现在也已经有了BRT投入城市的公交运行。
但从BRT发展的历史与各国的实践效果来看,它在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上的作用,只能是一济“妙药”,而绝非包治百病的“灵丹”。真正提升和做好城市交通服务事业,还需要我们的政府,我们的公共交通参与部门和我们公交运营企业,拿出更多的智慧和勇气,从体制上入手,从机制上挖掘,统筹兼顾,综合协调一系列难题。
一方面,政府要拿出更多的资金主导支持社会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另一方面,在公交线网的改造上,在运营线路的调整中,在提供服务的细节里,在政府政策的执行时,政策制定者与政策执行人不仅要达成“公交应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共识,还要在政策执行的诸多环节,坚定不移地体现发力方向一致,整改想法一致、治理目标一致、推进步调一致。把政府投入的亿万资金真正作用于有利百姓出行,有利缓解拥堵,有利减少排放,有利良性循环的创新思维与城市发展上去。用百姓得到的实惠,用实际检验的结果来消除那些公交事业“高成本发展,低效率运行”的问责与忧虑。
这方面,北京市的公共交通运营企业已经做出了实际的努力,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今年6月7日,北京地铁运营行业被首都文明委正式授予为“首都文明行业”,几年不懈地努力和追求终有收获,同时他们也对自己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在向社会服务的承诺中响亮地喊出了:“营造和谐环境,感受地铁文明”的口号。
我们有理由相信,有了一个良好的运营环境,有了一个顺畅的运营秩序,有了一个文明的出行服务,有了一个高效率的出行保障,假以时日“公交周”就将不再是“公交周”,而变成“公交月”、“公交年”;“无车日”也将不再是“无车日”,而将是月月绿色,处处和谐的城市靓丽风光。
请关注上篇:“公交周”里话公交(上)——以人为本发展公交
论事说理无褒贬 辨析畅谈交朋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