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方挥舞气候环境“大棒”意欲何为?

(2007-06-17 15:55:25)
分类: 谈天说地
 

西方挥舞气候环境“大棒”意欲何为?

 

                  文/墨菲

 

 

  近一段时期以来,气候变化问题日益成为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外交课题。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欧盟春季首脑会议、亚太经济合作论坛等重要国际会议,都把气候变化作为主要议题。

 

  乍看上去,我们似乎很能理解对环境气候的关注理由,因为这些年来我们也确实切身感受了环境气候的变化。但综观世界经济的发展进程,我们清晰的看到:气候变化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但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离开“发展”这一前提,对气候环境做任何形式的夸大和指责都是别有用心的推卸和压制。

 

  资料显示,从工业革命开始到1950年,人类由于化石燃料燃烧释放的二氧化碳的总量中发达国家占了95%;从1950年到2000年,这50多年来,发达国家的排放量仍占到总的排放量的77%,森林砍伐造成CO2排放中的75%产生于发达国家。人口约占世界24%的发达国家消费着世界能源总量的70%,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人均为12.22吨,而发展中国家人均只有1.95吨,不到发达国家的1/5。。

 

  温室效应的提出不是一天两天,更不是一年两年了。那么为何到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才得到了西方国家的如此吹捧?

 

  在以全球环境恶化为代价,不受任何限制,任意排放的西方各国完成了其工业革命的进程后,却在发展中国家刚刚步入经济发展期便连篇累牍的抛出所谓“气候变化论”?而这种言论在人们回顾了历史以后,无论其怎样标榜,都给人以项庄舞剑的意思。

 

  因为在一片鼓噪声中,我们注意到了这样一个奇特的现象:西方各国在热心关照气候环境时,往往有意忽视了历史排放量多,人均排放量高,排放弹性系数大的那些国家是气候变化的主要威胁这一客观的事实,反而把历史排放量少,人均排放量低,排放弹性系数小的发展中国家看成了是破坏环境的主要威胁,这显然是不客观,也是不公正的。

 

  以我国为例,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也就是说,在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人中,每五人就有一个中国人。应该说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中国人,最有理由维护自己权益的也应该是中国人。对此,我们的政府和我们的人民有着清醒的认识,并为消除和改善这一影响已经和正在做着大量的经济和人力的投入。

 

  从1990年到2005年,中国每万元GDP能耗下降了47%,等于节约了8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8亿吨。同期,中国通过植树造林、森林管护等又净吸收了50亿吨的二氧化碳。特别是自上个世纪以来,中国实行计划生育,少生了3亿人。按2004年的标准,世界每一个人平均每年释放二氧化碳4吨,3亿人就等于中国每年少排放了12亿吨二氧化碳。这是中国对控制世界人口非正常增长和应对气候变化作出的积极贡献。

 

  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发展中的大国,我们一面发展经济,一面注重着环境。而不是象西方发达国家那样在实现工业化进程中无节制的排放。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规定,以及中国国情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按照国务院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有关部门和几十名专家,历时两年,编制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国家方案》回顾了我国气候变化的状况和应对气候变化的不懈努力,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影响与挑战,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以及相关政策和措施,阐明了我国对气候变化若干问题的基本立场及国际合作需求。我国的《国家方案》是发展中国家颁布的第一部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所体现的 “一个结合”和“两个推进”便是这种负责精神和严谨态度的最好注脚。“一个结合”,就是要把应对气候变化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国家创新型社会紧密结合起来。“两个推进”就是要一手抓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一手抓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减、限排温室气体义务,是其根本利益所决定的,是他们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长期战略,可以预见今后在这一问题上的南北争论还将继续下去。

 

  因此,我们也要提醒对气候变化负有不可推卸责任的发达国家,在气候变化这个问题上要承担主要的义务。别自己点完火,烧开了水,可以冲杯“热咖啡”享受了,就开始限制别人“烧水泡茶”的自由。条件改善了,要进一步减少自己的排放,经济发达了,要有义务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支持。而不是欲盖弥彰般地限制别人的发展,本质却凸显着维护自己既得利益的利己排他的强盗逻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