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雅的叙事】因为有爱,每句话要好好说

标签:
情感 |
本文由 马冉冉 原创,请尊重智慧产权。
若您阅后欢喜应心,
可以直接转载或收藏。
其他机构或个人转载,务请注明博客网址及作者“马冉冉” 。
(本文配图选自网络,感恩原作者)
台湾远传电信所推出的电视广告,在众多标榜高速、畅通、低价的电信服务商广告中,总是显得那么特别。
因为它特别会:说故事。
从去年看到的“现在开口说爱·让爱远传”系列,再到最近的“因为有爱·每句话都要好好说”系列,每一支广告片,都教我这个热爱叙事疗法与故事疗愈的人,心中有感动,眼中有泪花。书写课上播放给学生们看,大家也有共鸣,故事引出了更多故事。那份浓郁的东方家庭文化,与对现代社会亲情的反思,相信也会感动你。这一系列的广告片还有很多条,如果你想看,网络上搜索“远传电信”即可。
说话之道即是为人之道
广告创意人实在了不起,切入了人内心深处的情感诉求:我们对待最亲近的人,面目有时候多么“恶劣”。再熟悉不过的故事,如同镜子一般,让人能照出自己的“面目”。语言的力量,真是超乎你想象。《增广贤文》云:“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说得就是这个意思。家人之间,尤甚。
学习叙事以来,让我逐渐有一个感悟,说话之道即是为人之道,透过语言,看见的是人心。而这件事,其实可以非常简单。
用心说。说心里的话。说感性的话。说家常的话。
说故事。说自己的故事。说感动自己的故事。说藏在心里的故事。
哈,这就是“叙事的语言”。
尽量不要去用那些概括式、道理式、拔高的话。没有人愿意听大道理,几乎没有人不愿意听故事,对吗?总而言之,不说那些连自己都不好意思听“回放”的话。
关于好好说话这件事,与你分享我浅浅的心得。
第一条心得,就是说我们当下真心想说的话,不得不说的话,不说会“死”的话——即秉持“真实原则”。
真实表达,不论你是在表达感激、赞美还是爱意,无论是表达被触动、受伤的心情,抑或是在声明自己的界限、拒绝别人“入侵”底线的时刻。
在我们的主流价值观中,似乎有秘而不宣的“禁言令”,所谓“讷于言”,“家丑不可外扬”,当我们要表达对别人的欣赏,会觉得不好意思,会“欲语还休”;而想要表达对别人的不满时,则会勾起内在“你是不是再也不会喜欢我”的恐惧,自然也就选择压抑;至于在遭受不公正对待时,又有几个人敢于为自己“发声”,大胆说No呢?
记得有一个姑娘在读书会分享过她的故事,从小到大,母亲习惯了用贬抑性的语言来评价她,诸如“笨猪”“蠢货”之类的词汇。最近,她对生活勇敢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这令母亲非常愤怒,觉得她很没出息,不像别人家的孩子那样有房有车有稳定工作,脱口而出——“你个王八蛋”。这位姑娘形容说,如果在以前,她会被母亲的这句恶言,直接骂昏头,变成无助的小女孩,而这一次,她如此回应——“够了!这是我的人生,请你尊重我!”母亲当下哑口无言,愤而挂了电话。不过,她发现,母亲第二天就主动打来口气明显缓和的电话,不再像过去那样与她冷战多日,这是过去从未有过的。
当她说完这个故事,我在心里为她鼓掌。我相信,她的母亲是非常在乎女儿的,用她自己的方式在表达这份爱,让人痛,而她真的没有错(因为她习惯这样的方式)。而当孩子长大成人,早就可以选择自己要如何被别人对待,而不是一味像儿时那样委屈、无力,明确告诉母亲,你不可以再这样对待我了。我感觉,这也是她爱母亲的方式,更加深厚的爱。作为人生这出戏的“搭档”,你先改变了自己的惯常戏路,对方才有可能改。
李欣频在《秘密副作用》里说的“唯有不害怕失去爱情,你才能对爱人说真话,拥有真实的爱情;唯有不害怕失去友情,你才会对好友说真话,拥有真挚的友情。”
当一个人能够说出“够了”这两个字,她充满力量;当一个人敢于说出“这是我的人生”,彰显另一种生命的自主性。我想,这种成熟独立的作风,真的在帮她赢得母亲的尊重:我不仅仅是你的女儿,我首先是我自己。
第二个心得,是“慈悲原则”。
有些人自认说话很直,常常对身边人直言敢谏,结果对方并不领情,甚至讨厌他,而他自己却非常不解,还为自己打抱不平——“哼,跟你说实话不听,不知好歹”。
“真实”不意味着忘记“慈悲”。切记。
当朋友新穿了一件衣服,换了一个发型,化了一个妆时,正享受着那份喜悦时,如果这时我们用选秀评委的口吻,点评道:“知道吗?这个颜色不适合你。你那么胖就不要穿横条纹了。上班干嘛化妆……”相信,听到的人立刻会在心里翻32个白眼。
真实,前提条件是由心而发,不是有意吹捧、赞美,哪怕真的说不出来好听的话,一个欣赏的眼神已足够。你“看见”得足够深入,你越能发现每一件事背后都有美意。一份看见,可以是这样的——
“我看见你想要改变自己的努力,你很有行动力。”
“从来不化妆的你,居然有这份勇气,叫我佩服。
“你尝试了全新的风格,从中筛选,慢慢建立你的style,好棒。”
相较之下,说那些头脑里的评价、分析、判断、建议,真的没有必要。“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说的观点,永远只是你自己的。除非对方想听,否则不要说。没有人愿意被指指点点,他的地盘就由他做主吧。
一个懂得聆听、有同理心的人,内在有很深的慈悲,跟这样的人聊天,本身就是很疗愈的事情(反而有时你专门花钱找人谘商,却被太头脑的“专业人士”气到)。
我们身边总有几个这样的人,他们会安静听你说话,他们的回应也能说到你心里去的陪伴高手。若你去观察他们,一定会发现“慈悲”的踪影。
不记得在哪里看到的一个故事,很动人。
一个男人,失去了工作家人朋友,潦倒不堪,有一天,他在火车上喝着闷酒,头发衣服都乱糟糟的。隔壁座的一个小姑娘,偷偷问妈妈:“那个男人是疯子吗?”她的妈妈非常大声地回答:“不是的,孩子,他只是伤心了。”
那个男人也听到这句话,当下被感动地眼泪直流。在他落魄的日子里,多少人鼓励他要振作,也有很多人用难听的话激他,他都无动于衷。而这句简单的“伤心”,说出了他真实的感受。当一个人被深深地懂得,他心里的黑洞就会启动自愈。当他走下火车,他决定重新去生活。
他被一位陌生女士的慈悲,疗愈了。
这种被懂得的经验,相信每个人都有过。而没有被同理、没有被懂得的糟糕故事,相信你也遇到过。
比如,当你生病时,一个朋友脱口对你说:“你怎么就不能好好照顾自己呢。你都多大了?”他本意是要关心你,没错,他讲的可能也有道理,可是听到的当下,你是觉得温暖还是被他批评?
大部分的人,都会觉得委屈吧。毕竟,谁会故意不照顾自己而让自己生病呢?生病这回事,又有谁能说清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而生病的人,他难受不难受,心里是低落还是很享受静养,完全没有被关切到。
试想,如果你听到“那你还好吗?会很不舒服吗?会不会觉得孤单?有什么是我可以为你做的?”这一类的问话,心里会不会觉得温暖和安慰?你想要听到的暖心之语,别人也一样想听。
慈悲,首先就是情同此心。
另一个常见的场景是,小孩高高兴兴回家来,想要跟妈妈分享今天在学校所发生的趣事。而妈妈第一句话是:“你作业做完了没?”或者说:“不要烦啦,没看到我在做饭吗?”孩子立刻也会像被霜打了一样。
原因很简单,这样的回应,让孩子被“物化”,那一刻他的开心快乐,在妈妈眼中,没有作业这个东西重要,没有煮饭重要。你有没有在乎他,孩子能感觉到。当一次分享的欲望受阻,他渐渐会选择不再跟父母交流,把自己封闭起来。到时,父母又该感慨,孩子进入叛逆期了,都不跟我们说话了……
真正要反思的是:“是什么孩子不再愿意跟我讲话?从小到大,孩子跟我说的每一句话,我真的有用心聆听吗?有慈悲,有同理心地在听吗?”
其实,令人与人关系断裂、渐渐疏远的,并非是剧烈的争吵、打架,或是严重伤害,而是不经意中使用的语言。不管对方是笑着说的,开玩笑说的,心情不好时说的,还是赌气的时候撂的狠话,要让听者的心被刺痛,从而对你封闭起来,只需要一句话,就够了。
如果,妈妈回应说:“宝贝,欢迎回来。看到你高兴的样子,连妈妈也受到感染。在你去写作业前,我们好好聊聊今天你有什么好故事吧。”
又或者是:“宝贝,看起来你真的很开心,妈妈很愿意听你讲故事,不过妈妈现在要做饭,你愿意进厨房跟我聊天吗?”说不定孩子还会帮忙摘菜、淘米,连亲子家务时间一并享受了。
又或者,当妈妈真的很累、很疲惫、没有能量的时候,请你直接跟孩子说:“很感谢你愿意跟妈妈分享你今天的故事。不过,妈妈此刻真的觉得很疲惫,可能没有办法好好陪伴你、聆听你。我们过一会儿再聊,好吗?谢谢你体贴我。”
改变语言,就改变了关系。叙事如是说。
第三点想分享的,是“负责原则”。
朋友跟我分享过一个故事。她说:“那次我跟老公吵架,女儿问我怎么了,我说,你爸爸惹我生气。当我把这件事跟你说时,你告诉我,这样是把自己生气的责任全部推给了丈夫,是错的因果,没有为自己的情绪负责哦。我问你那要怎么表达,你说可以说‘爸爸的话,触动了妈妈曾经不愉快的记忆,妈妈感受到心里面的难过。’这句话我学到了。之后每当我有情绪,我会这样跟女儿解释。她开始接受爸爸妈妈争吵是很正常的事,妈妈有情绪也是很正常的事,跟她无关。女儿不会害怕了。”
这位妈妈真的很有觉察力,而且,实践力超强。
确实,没有一个人是因为外界的人事物而产生情绪的,情绪真正的“扳机”是我们内在的记忆,尤其是那些创伤、痛苦的故事,它们留在心里的伤口还未平复。而我喜欢把外界的触动,叫做“盐”或是“钩子”。单是盐,不会让我们觉得痛,但撒在伤口上,就会了。单是钩子,也不会让我们痛,钩住皮肉,就会了。
所以,一切跟盐和钩子都没有关系,只与内在的记忆有关。周志建老师说:“每一个情绪背后,都有一个发生在过去的故事。”
一个肯为自己的情绪负责的人,他既敢于表达自己真实的情绪,又不会把责任推给对方,而是自己愿意去面对、疗愈过往的创伤。
第四个原则,是“回力镖原则”。
如果观察周围,不难发现,那些用“心”在说话的人,他碰到的常常都是聊得来、很亲切的朋友,而那些用“头脑”在说话的人,喜欢分析、评判、说大道理的人,会感慨怎么交不到知心好友。心,吸引来心;头脑,吸引来头脑。这是一种因果法则。
而另外一种,则是你说出去的话会不偏不倚回到你身上,就像回力镖一样。我自己身上,真的发生过太多这样的故事。最夸张的是有一次,我半生气半开玩笑地对朋友说:“你没觉得我哪里漂亮,那我能说你眼睛真的很瞎吗?”第二天,当我过马路时,差点跟一位骑车的老大爷撞在一起,他开口便骂:“你眼睛瞎了吗?”我当下大惊,这语言的回力镖报应得也太快了吧。
像广告里面的场景,父母在孩子小时候,常常对他说“你别吵了,你别哭了,好烦”,到孩子长大,面对父母的叮咛和关心,便会用“你烦不烦啊”来回嘴。这难道不也是一种回力镖的轮回吗?
我喜欢故事的那位爸爸很棒的反思,他说:“等当下心情好一点、或没那么急的时候,再回复他。”记住,改变语言,就改变了关系。
在夫妻之间,回力镖原则运作得方式也很有趣。仔细去聆听一下自己跟伴侣的争执,那个剧本熟悉吗?有多少是在重复父母之间的对白?父母相互扔出去的话语,也回到孩子心中了,变成了他们未来与伴侣沟通的潜意识剧本。
丈夫对妻子说:“你就不能好好把家里打扫一下吗?”妻子反驳:“我上一天班也很累,凭什么家务都是我做!”
又或者是,妻子不停抱怨丈夫:“你怎么那么没用,一个男人怎么赚不来钱养家?!”
觉察看看,这些话,是你从哪里背诵下来的台词呢?你的父母谁这样讲话呢?除了这样的说话方式,你还能想出什么不一样的表达呢?要怎么把两人之间的导火索,变成黏合剂?怎样把破坏性的语言,转换成建设性的语言?
如果我们都能学会在开口说话前,先用觉察问自己一个好问题——“如果出于爱,这句话我要怎么说?”生活会有这样的不同?
每句话都要好好说
2015春节快要来了,近乡情怯的游子们又要返家,与亲人们碰面。春节有欢声笑语,也有“唇枪舌剑”,对吗?当亲人们聚在一起,那些或有心或无心的语言,常常能搅动你内在的情绪——“你现在一年能赚多少钱?”“你怎么还不结婚?快别挑了。”“我家儿子啊,刚买了一辆宝马。”
又或者,你从小到大与父母的互动模式又开启了,他们唠叨“别人家的孩子”,你低头想逃。
现在,带着这组系列广告给我们的触动,让我们学习好好说话,看见每个人内在的真实,从而用心说话,把变得陌生、疏远的亲情,重新建立起来吧。
去年春节之前,我请“心灵炼金术”书写课程的伙伴们,回家去实践“给父母叩头洗脚,感恩养育之恩”,“好好听父母说他们的生命故事”以及“用叙事语言与家人连结”这几件事。大家后来带回来很多很棒的故事,分享时让我们都感动得热泪盈眶。有人学会对父母说“请你们相信我,女儿长大了,能照顾好自己”;有人会举行家庭的感恩宴,邀请亲人们聚会,从她开始说“我很感激你,因为……”让家人感动落泪。
所以,今年我还是发出一样的倡议——用说故事的方式,与家人好好连结。因为有爱,每句话都要好好说。
并等待你,把由此发生的好故事,与我们分享。(直接回复此公微即可)
下期继续分享,如何用语言重建关系。
- END -
【近期“女神的花园”活动安排】
-1月21日(周三晚)“拥抱不完美”读书会
-1月22日(周四晚)“这个冬天身心轻盈”瑜伽课
-1月25日(周日中午)“这个冬天身心轻盈”瑜伽课
主办
女神的花园 工作室
@S温柔一刀 品牌策划工作室
读者QQ群:26973569
邮箱:1474195080@qq.com
马冉冉新浪微博:@冉冉的冉啊
微信订阅号:马冉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