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电信以综合信息服务解决方案促进海西新农村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综合信息服务解决方案即打造“政府、乡镇、电信三方共建”模式,系统化、规范化构建农村通信网络,以侨乡版、富民版、商务版、党建版等四种业务应用模式满足农村的不同需求。目前,福建电信的综合信息服务解决方案已得到了各级政府和广大农村的认可,八闽农村信息化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开展。
建设新农村先建信息村,推进农村信息化有利于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这已成为政府、农村、电信三方的共识。福建电信主动对接省委、省政府新农村“百村示范”联系点建设工作,启动“百村示范”联系点信息化工程。同时,各级分公司广泛与地方政府、村委会合作,确立新农村建设点。以“百村示范”信息化工程为切入点,按照“政府推进,电信运作,乡镇受益”的原则,福建电信积极打造“政府、乡镇、电信三方共建”模式,有效聚合各方力量,融合社会各类资源,务实、高效地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
推进农村信息化要注重效率。在网络建设上,福建电信整体规划、系统推进、规范建设,有目标、有步骤地构建新农村多元信息通道,以综合性网络平台支撑农村信息化建设,避免了重复建设,使人力、资金发挥出最大效应。在福建电信的投资建设下,一个完整的涵盖“一大平台、两个系统、三大资源、四项工程”的新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即构建一个海峡西岸新农村公共信息平台,推进电子村与电子政务两个系统建设,完善新农村信息服务的网络资源、信息资源、人才资源三大资源,打造“富农商务信息服务工程”、“爱农公共信息服务工程”、“乐农数字文化娱乐工程”、“便农信息服务广场工程”四大工程正在逐步建成。同时,福建电信还将固话、宽带、超级无绳、全球眼等业务组合、捆绑在一起推向农村,并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开放,让农村可以享受与城市相同的信息服务和业务,为农村信息化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农村信息化建设要取得实效,要推广农民用的起、容易用的业务产品,要通过信息化使农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迈上新的台阶。针对各地农村的特点,福建电信推出侨乡版、富民版、商务版、党建版等四种业务应用模式,既满足了各地农村的不同需求,又促进了业务发展,为海西新农村信息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福建是全国第二大侨乡,闽籍海外侨胞1000多万人,闽籍港澳同胞120多万人,分布在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侨乡版的应用架起了侨乡与海外侨胞沟通的信息桥梁。如福清海口镇岑兜村是福建著名的侨乡,在外的华侨有2000多人。过去,信息缺乏使该村经济发展一直处于落后的状态。福建电信通过宽带、超级无绳、IPTV等业务,不仅为村民带来了脱贫致富的机会,而且让海外华侨能通过网络了解家乡的最新情况,从而吸引投资,扩大招商。现在,全村银行存款超过3亿元,人均纯收入达8000多元。作为侨乡版的典范,岑兜村对其他侨乡农村的信息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福建拥有长达三千三百多公里的海岸线,地处沿海的农村经济较为发达。富民版针对传统农业经济的特点,改变农民生产方式和生活模式,提高农村经济效益。如泉州南安市康美镇兰田村地处沿海,以传统农业经济和劳务输出为主要收入来源。福建电信的一揽子综合信息解决方案,不仅疏通了村民的信息渠道,改进了村民的生产方式,提高了村民的收入,而且让村民习惯于利用信息手段主动获取信息。信息化让兰田村成为了富民版的样板,也为其他沿海地区的农村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先进的经验。
福建的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约占全省总面积的85%。丘陵地区的农村盛产各种农产品,但信息不通却成为制约村民增收致富的“瓶颈”。商务版的应用重点在于改变当地农村的生产模式,为村民提供各种市场信息。如南平建瓯徐墩镇,拥有粮、林、果、竹、经、养殖等六大主导产业,形成了万亩粮食高产区、万亩生态果园区等“六大经济格局”。通过电话会议、固话虚拟网、村民信箱等综合信息业务,村民能轻松、便利地获得市场供求信息,把农产品销往各地。商务版示范点徐墩镇的成功为正处于创业期的新农村提供了鲜活的案例。
闽西地区属边远山区,经济水平较为落后。党建版主要以信息化推进党政建设,改变村民的思想观念,同时不断丰富信息资源,满足村民的生产、生活需求。如龙岩上杭县属闽西革命老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首期162个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村级网点的开通,满足了广大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的需求。而随着远程教育网的普及,网络中心资源库的生活、文化、卫生、视频点播等内容也逐渐满足了村民的生产、生活与娱乐需求。以信息化手段推进党政建设使上杭县成为党建版的典型,也为其他贫困山区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成功经验。
如今,八闽农村正根据当地的特点,将四种业务模式运用到信息化建设的具体实践中。随着福建电信综合信息服务解决方案的不断推广,福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美景也将逐步展现在人们的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