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寻找百忧解》陈百忧

标签:
健康情感 |
分类: 读书笔记 |

寻找百忧解:一个精神科医生的观察手记
陈百忧
写在故事之前
精神疾病的根源在于“人”。普通医生看到的是“病”,那个病是怎么回事,有什么办法可以治疗,是需要手术还是服药等等。精神科医生看到的是人,我们没有很多的医学操作,听患者讲话,试图理解并认同他们,就是我们的工作。
心理治疗帮助人们看到问题,但不一定能够解决问题。
就好像有一些小树,在成长的时候,因为各种原因,长得和其他的树不一样,它身上的某一段,就是非常非常细,细到甚至不能承受自己本身的重量。在刮风下雨的时候,它很容易就从脆弱的那个地方断掉。人能阻止刮风下雨吗?当然不能。看到了脆弱,不一定可以治疗好。这是一个不得不接受的事实。
春姨和玫瑰花
“闹”恰好说明患者的功能还在,闹得越厉害,好得越快,作为医生也会有成就感。我最怕的还是衰退的患者。
精神病的病因并不明确,到目前为止,精神病的诊断依然没有客观标准。很多时候,医生只能根据患者的症状和自身的经验来用药。所以得反复观察,这是精神科医生面临的最大的考验。
不评价患者的行为,试图理解,才有可能帮精神病患者解决问题。
躁狂症和精神分裂症不一样,在病情发作的间歇期,患者几乎没症状,还有很好的社会功能
认为她是个非常热情、非常善良的人。但他们不知道,这可能是一种病态。
跟人有说不完的话——这也是躁狂的症状之一。
躁狂带来的生命力和热情是很多人稀缺的,非常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
打开精神分裂症自闭的大门,发现里面空无一物。”一个精神病学家曾经这样说。
无论当初恢复得多好,患者过一段时间就会回来——这在精神科仿佛是一个定律。
一个精神病患者的生命里,往往有成百上千次病症的反复。
猫爸爸
酒精中毒所致精神障碍”。这是病理性的酒精依赖,主要表现是晨起饮酒,每天早上醒了就找酒喝。一天到晚基本上没有清醒的时候。停止喝酒48到72个小时就会有戒断反应:会手抖、浑身大汗、出现恐怖性幻觉。长期酗酒甚至会改变人格,变得极度自私,和犯了毒瘾没什么区别。更糟糕的是,患者还会产生嫉妒、妄想,总是毫无理由地怀疑别人,甚至动手打人。戒酒一星期之后,身体上对酒精的依赖就没有了,所有的精神症状都会消失,看起来和正常人没什么区别。但时间长了,大脑结构会发生改变。
武侠就是一个梦,生活太苦了,醒了又干吗呢?”
猫的记忆力很差,只会不断遗忘,唯一记得住的事就是:好好活下去。
自杀60年
抑郁症家属的抱怨,抱怨他们沉溺在自己的哀伤中不愿出来,完全看不到周围人的付出。而
听到手机响都会浑身紧张,吓一大跳。这个从医学上解释叫作“惊跳反应”,是抑郁症的一个症状。因为太过敏感,日常中的很多事情在抑郁症患者那里都会被放大,正常人可以很轻易耐受的不舒服,都会引起他们极度的痛苦。
心理学上有一个解释:抑郁症的人是活在过去的
好多时候我都不愿意好,“我不知道我不抑郁了该怎么活?”抑郁会上瘾,会很容易让人沉溺其中,但症状的存在一定有存在的环境、存在的道理和存在的意义——无论是对抑郁症患者,还是抑郁症患者的家人们。
我们这一生,遇到爱并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院霸」
从精神科专业来说,这是标准的PTSD,就是有名的“战后创伤综合征”。在这种疾病的影响下,人的警觉性会增高,脾气会变得暴躁,睡不着觉,很多人酗酒甚至吸毒只为了麻痹自己、缓解痛苦。
每个精神病人做的事都有自己的道理,每个选择也都有因有果。我时常觉得,听她们各异的故事,循着“果”去探寻“因”,就会发现那些症结的“因”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情绪:压力、执念、失落、不甘,只是我们当中的一些人出于心理和生理上的原因,没能很好地调节,才走向了极端。
「院霸」的仇人
很多人在生病之初都会不停地问同一个问题:为什么是我?但精神病人可能是连这个都问不出来的一群人——家庭的一片尘落在了身上,人生就此改变,这种情况在精神病人当中很常见。很多时候,他们是在替一个家庭、一段历史,或者某种环境“生病”。之前我有位老师曾说,善良的人才会得精神病,“因为不忍心怪别人,所以只能怪自己”。
我的疯孩子
是怎样的绝望才会让一个母亲放弃自己的孩子?但就像老牛选择用自己的后半生托住儿子不断下坠的命运一样,也会有人选择逃离这样暗无天日又看不到头的生活。
老牛身上有很多精神病患者家属的影子:从不承认到找出路,再规划好一切,直至让“与自己和解,相信要打一场持久战”成为贯穿后半生的命题。
仔细想想,需要正视磨难,与自己和解的不只是老牛。生活本就是一场持久战,老牛的选择或许是一条出路:过好自己的生活,陪伴那些你在意的人走更远的路。
跟着妈妈去流浪
精神病人的子女大多体内像潜藏着一枚炸弹。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这颗炸弹会被引爆。
很多人想“战胜”精神病,很显然,这不是光靠意志力就能做到的,目前的治疗手段也只能控制和延缓病情的进展,用我们的行话来说,在精神科没有“根治”这一说。所以,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和“精神病”和谐共处
查无此人
弗洛伊德说的,“癔症患者都是充满冲突、怀有秘密的人,向他们自己和他人隐瞒着这些秘密。
带我回家
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期待效应”,意思是,你觉得事情会变好,那事情变好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反之亦然。站在高处,老想着掉下去,脚底就软了;对需要你帮助的病人,老觉得不会好转,他就真的不会好转了。有个
心理医生也这么说:“在病院里,越当他是普通人,他就越可能是普通人。你如果当他是病人,他就永远都是病人。
而对于精神病人的家属来说,越往坏了琢磨这个问题就越想逃避,循环往复,最后就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家人被病症吞噬。
傻瓜美人
脑疝”这个词我并不陌生。大脑因为感染、肿瘤等原因,一部分脑子跑到其他地方占了位置,很容易死人。
人生本来就没有意义。你赋予它什么意义,它就是什么意义。”
窗边的老米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怎样的疾病:热情的时候如火,抑郁的时候又如堕地狱。很多人形容这种病就像“在天堂和地狱之间来回跳跃”
我们结婚吧
父母亲单方患有精神分裂症,遗传概率大约是15%,确诊之后,我们会反复跟患者强调千万别要孩子
作为精神科医生,我经常不得不严肃地纠正自己很多浪漫主义的想法,精神病其实是不能被感化的。很多人觉得对一个精神病人好,他就会对你好,但其实你对他的好在他的理解里可能并不一样。
精神疾病里也有“鄙视链”,抑郁症作为一种“时髦病”可以被接受,而精神分裂症不行。
如果父母一方是精神分裂症,如何才能减少孩子的发病率。医生说,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能够得到很多的爱,发病率会大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