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白色记事簿2(天才捕手计划医院奇闻纪实)》

标签:
情感健康 |
分类: 读书笔记 |
>>
请记住,你们每一天遇见的,不仅是人的病,也是病的人。
——吴孟超院士
微生物神探
>>
如果不对症,药就变成了毒。
>>
马尔尼菲蓝状菌很特殊,大部分被感染的人都是自身抵抗力极差的艾滋病患者。它平时隐藏在土壤里,还有竹鼠身上,伺机进入人体,随后在血肉里蔓延,逐渐侵蚀全身,皮肤、内脏、大脑、骨髓,都有可能成为它的食物。
>>
这种真菌实在太狡猾,它最大的法宝就是会‘变形’。”
在人体内,温度为37摄氏度的时候,它呈圆形或者椭圆形;而在25摄氏度室内温度的环境下,它的周身就会慢慢伸出触角,变成毛茸茸的菌丝形状。所以没有经验的检验科医生很难识破它的真面目。
这种真菌带有一种特征性的玫瑰红色素,可以把培养基或者菌落染成红色,所以当你靠近显微镜时,就会发现那些样本里开满了一朵朵“玫瑰”。这些“玫瑰”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它很容易被误诊为结核菌。
>>
抗真菌的药物一般情况下比抗结核药贵得多
>>
便宜的抗真菌药物也可以使用,但副作用很大,会导致病人发高热、打寒战,而且对肾功能有损伤。
>>
医务人员是一个耐受力很强的群体,在工作中几乎可以说是“百毒不侵”
>>
医院里的“特种部门”——检验科的医生并不直接接触病人,他们的战场不在病房里,不在手术台上,而是在显微镜下。这是一群没有锦旗,没有鲜花,甚至可能从业一辈子,也听不到一句“谢谢”的人。
活得明白
>>
我们医院有的人习惯把还有救治机会、不会长时间住院、经济条件过得去的称为“好病人”。
>>
在与疾病的战斗中,医生和病人家属其实是最亲密的战友。谁也不想在战斗过程中带着拖后腿的战友,更不想遇到在背后捅刀子的叛徒。
>>
人类最大的恐惧是未知,当你不知道即将面临什么时,就会幻想出无数种可能性。但当你明确知道结局,哪怕是一个不好的结局,似乎也没那么绝望和难以接受了。
>>
淋巴瘤是最狡诈凶残的那一类。它特别善于伪装,病人往往不知道自己得的是血液病,还以为哪个器官出问题了,等到知道是血液病的时候,已经耽误了很多时间。
>>
这么长时间的煎熬和祈盼,哪怕是不好的答案,也总比最终没有答案让人心安一些。
>>
这家医院,死亡是一件再常见不过的事。当生命无法挽救时,让病人没有遗憾,也是一种“圆满”的结局。
争一口气
>>
“洗肺”跟外科手术不一样,不需要动刀见血,而是往病人肺里灌入无菌的生理盐水,再让水流出来,顺势把填充在肺里的“渣子”带出来。
但是,“洗肺”的难度在于灌进去和流出来的水量都必须精准控制,还要时刻密切注视监护仪上的各种指标。
>>
我一直在被动地承受命运的安排,自己完全无能为力。现在生活中再没有什么可争取的了,能争的就是这口气。
>>
罕见症不可怕,可怕的是基因突变,这是任何人都没有办法攻克的难题。
>>
遭遇基因突变是命运压根就不打算让你好好活下去了。
8支特效药
>>
医生是个终身学习的职业,我们总是会从学术会议和文献中学习各种各样的“第一次”病例。
>>
当生命不可避免地走向终点,我们还能给这个世界留下点什么?
>>
所有医生都希望自己能妙手回春,让病人好好活下来,但医学不是万能的,衰老与死亡无法避免,我们确实有很多无能为力的时候。
血管里的战争
>>
我一直觉得这种被称为“血癌”的病,是最凶险的癌症。肿瘤细胞会随着血管爬满身体的各个角落,摧毁人的免疫系统,连日常呼吸的空气都会引发感染、引起高热。更令人绝望的是,血癌患者里有20%的患者会复发,而经过第一次的化疗,卷土重来的肿瘤细胞会再一次强化、变异,乃至具备抗药性,这时所有的治疗手段都不再有用,患者会彻底变成被死神盯上的人。
>>
治病如登山,这些未能登顶留在半山腰的孩子的努力没有价值吗?当然有,他们做了那么多努力,受了那么多罪,虽然留在半山腰,却给后来者指明了另一条路,成了一个又一个路标。
我亲爱的兄弟
>>
“康复”不是一个决定,而是一个过程,一场和时间、人性赛跑的马拉松。
>>
因为不知道风暴将至,所以仍要去风里跳舞——这不就是孩子嘛。
迷路的猛虎少年
>>
人要让心里的大火烧尽,等最后一簇火苗熄灭,那些梦魇才不会死灰复燃。
>>
生病的孩子生活在一个健康的环境里,科学管理生活习惯,被人关爱,健康状态必然会慢慢变好,哪怕这里是精神病区。
“5岁”丈夫
>>
命运就是有这么多的变数,你无法知晓命运这条上扬的曲线在何时会折向何方。
>>
一旦过了50岁,人体的干细胞活力就会下降,造血功能本身也在衰退
>>
我不怕死,但我也会拼命活下去,为我自己,也为我家人,做好我该做的之后,天要收我,我也不后悔了。
石头里的少女
>>
你生来无罪,不存在惩罚。
前一篇:书摘:《命运》蔡崇达
后一篇:书摘:《流浴地》黎紫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