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摘:《陶渊明也烦恼--给家长的传统文化启蒙课》

(2022-08-03 16:24:00)
标签:

教育

育儿

分类: 读书笔记
书摘:《陶渊明也烦恼--给家长的传统文化启蒙课》

《陶渊明也烦恼》,则从教育和文化传承的层面,去面对了同样的问题。在技术上,这本书探讨的是家长应该如何支持孩子学习古典文化和传统文化;在内核上,则是帮助我们的孩子,帮助未来的中国人,获得从传统文化提取现代精神的能力,以成为更完整的“中国人”和更完整的“现代人”。

 

第一课 诗词歌赋是儿童成长的后花园

    “诗词歌赋是儿童成长的秘密花园”。诗词歌赋指代中国古代的文学。虽然我们现代人觉得读小说比较容易,读诗词比较难,但是从中国文学发展的规律来说,是诗歌这种抒情的文体发生在前,小说这种叙事的文体发生在后。中国文学在最早的时候有两部著作,一部《诗经》,一部《离骚》,都是诗。而小说,其实要到汉代以后才渐渐发展起来。我们现在说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这种长篇小说,是到明代才发展起来。这和西方的情况不一样。西方文学,特别是古希腊文学,最初是以叙事文学为主,而中国文学最初是以打情文学为主。用专业的话来说:就是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特别强大。所以对于一个中国读者来说,如果想要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学,先阅读小说是不大可能的。-般而言:他最早接触到的,肯定是那些诗词歌赋,尤其是其中的诗、词:歌这三个部分。诗、词、歌有什么好处呢?首先,它朗朗上口,有节奏,有音律,读起来很好听,比较容易记忆;其次,它有四大功能,分别是认知功能、情感功能、审美功能和道德功能。

 

审美是种能力,需要训练才能得到。 如果你没有学过“隔帘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唐.元稹《会真记》),你可能就无法体会竹帘背后光影摇曳的朦胧美;如果你没学过“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杯无" (唐.白居易《问刘十九》),你可能就无法体验在一个纷纷扰扰的世界上,找到

一个小小的角落,凑在一起用陶炉煮一 杯清茶或者浊酒, 那种清静、温暖、节制的美。

 

   对于现代的小朋友来说,童谣还至少有三种用处:一是可以帮助孩子了解自然和风俗;二是可以帮助孩子发展想象力;三是可以帮助孩子体会一种古典的情趣。

 

   清代杜文澜主编的收录了三千三百首谣谚的《古谣谚》,就会发现里面有很大一部分是讲风俗。讲二十四节气,讲春夏秋冬,讲看云识天气,讲雨水和收成的关系。这些童谣很简单,却又很美;而且对于我们这些住在城市里,对一草一木的发芽、枯萎都很后知后觉的现代人来说,这类童谣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获得和自然的联系。

 

第二课 古代的儿歌是什么样

 

第三课 学《诗经》注定要虎头蛇尾吗?

   民歌的那部分,基本都收在《诗经》的《风》里;官员和祭司写的那部分,大约类似于我们现在说的史诗或者颂歌,收录在《雅》和《颂》两个部分。《雅》和《颂》产生的时间比较早,内容又涉及很多上古的礼仪和历史事件,所以读起来很费劲。我们的中小学语文课本里选的诗,基本都来自《风》。如果大学读中文系,古代文学课本上还是以《风》中的诗居多,有几首来自《大雅》《小雅》,来自《颂》的则比较少。但如果是研究古代历史,就会比较多地去学习《颂》这个部分。

 

第四课 《论语》里的小朋友都在干什么

    我们这个时代的教育就是逼着儿童学,把一生中大部分的学习任务压缩到青少年时代,等他长大了,反而不再学习,所以有个段子说“我一生中智力的最高点是我高考时。”高考是十八岁,对于孔子来说,这个年龄,学习才刚刚开始。

 

古时候的圣人真的这么忽视儿家的教育吗?我想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古时候的人不像我们现代人这样,把儿童时期看作一个有独立价值的黄金时期。那时候的儿童死亡率那么高,几个小孩里才有一个能活到十五岁,所以给儿童进行专门的教育是不合算的。也因此,不管是古代中国人还是古代欧洲人,对儿童都有一种“慢慢来,等他长大点再看”的态度。在中国,男孩十五岁束发成童,女孩也是十五岁及笄。在欧洲,中世纪时人们甚至不给孩子起名、登记出生,- -直到十来岁了还好好活着的,才开始正式当个人看,给予他教育。我们现在这种“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的观念,是建立在儿童死亡率极低的基础上。既然这个时代大部分生下来的孩子都会好好活下去,那教育投资的年限当然就可以提前。但从儿童心智能力发展的角度来说,硬生地把古时候十五六岁、二十来岁才要学的东西,才要秉信的准则,都强迫现在五六岁、七八岁的孩子去学,对他们来说,真的是太艰难了。面宁如果你的孩子贪玩忘了学习,你在把他抓回来好做作业之余,也要拿孔子的故事安慰一下自己:人家孔子小时候也贪玩呢,长大之后不还是有好学习、变成圣人的机会吗》)

 

第五课 《庄子》是本故事书

第六课 《唐宋传奇集》:“连猜带蒙”搞定文言文

   为什么一个小朋友能够知道这个现代汉语中已经不用了的词的意思?他不是靠背,而是靠我们所说的语感,而文言的语感,首先就要来自有趣的阅读。

 

   志怪文学还是没有唐宋时代的传奇好看。传奇是一种小说文体,特指唐代流行的一类文言小说。这类小说的名字,常常叫什么什么记,或者什么什么传,比如《李娃传》《莺莺传》。传奇记录的依然是一些奇闻异事,不过可不像志怪小说写得那么简单了,它的故事更曲折,辞藻更优美,篇幅也更长。作者会把自己的各种才华都表现在传奇小说中,所以当你看唐代传奇时,就会觉得它既有诗歌的美感,又有历史书的故事性,还有作者自身思想的表达。

 

   中小学语文课上的文言文阅读是一种精读的教法,一字一句来进行分析,讲解各种文言常识。对学生来说,他既对这段文字没有兴趣,又不存在语境,也没有情绪体验,只是单纯凭借头脑来理解这些零散破碎的文言常识、文言语法,并且强迫自己把它背下来,这样的文言文学习真是一种负担。事实上,如果一个人有比价多的文言文泛读经验,就相当于积累了一个巨大的数据库,虽然他不需要对这个数据库中的所有内容进行精细了解,但是当他面临一个很具体的文言问题时,这个数据库就可以给他提供很多经验材料。

 

第七课 《太平广记》:古人的脑洞能够有多大

   希望你们能到《太平广记》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故事。可以从草木部分开始,那些部分比较短,比较好读。如果大家对中华书局全十册的《太平广记》还觉得害怕的话,可以选择河北教育出版社的《白话太平广记》或者外文出版社《太平广记选》,但是那样一定会丢失那些最短小却最有趣的故事。

 

第八课 大作家小时候也在看的幻想文学:《镜花缘》

   教子弟学做时文,唯第一步的方法是教人自由读书,尤其是奖励读小说,以为最能使人‘通’,等到通了之后,再弄别的东西便无所不可了。他所保举的小说,是《西游记》《镜花缘》《儒林外史》这几种,这也就是我最初所读的书。

 

第九课 《声律启蒙》的花样玩法

   因为在这些书里,意思相近的词总是一组一组出现,用我们现在的说法,比较可以进行联想记忆,所以认字效果也比较好。比如《声律启蒙》第一段“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就先有云、雨、雪、风四个与天气相关的词,但这些词都是单字的形式,然后推进一步,晚照、晴空就是两个字组成的词。学生这样背的时候,从字少到字多,从简单到难,并且放在一起背诵的字词不仅意思相近,还互相押韵,在字意和字音上都比较同步,哪怕我们不学对对联,这样的背诵对于识字都是非常有益的。

 

“属对”这种传统的语文教育方法,它的好处在于不跟你讲什么平仄、词性,名词是什么意思,动词是什么意思,名字作动词又是什么意思,它就把那些已经对好的现成的作品一对对摆在那儿给你看。眼睛看熟了,耳朵听熟了,自然鉴赏水平就增加了,再错也错不到哪儿去。

 

    事实上在古代有一种诗歌形式,就是故意使用这样的错误。这种诗歌形式叫做“集句”。作者把别人写的诗歌中的句子,选取韵脚相同、平仄相对、文意相符的重新组合进行再创造,变成一首新的诗。不如大家都知道的汤显祖名剧《牡丹亭》,他每一出的结尾都有一首七言绝句,这个七言绝句就是收集四个人诗拼出来的,错得毫无痕迹,浑然天成。

 

第十课 如果只剩下一个诗人,那就是陶渊明了

   顾随先生说陶渊明的语言,用了三个比喻:第一个比喻叫作“日光七色,合而为白”,是说他的语言看起来很质朴,但是所有的美都在其中了,而且它美得不叫你看出痕迹;第二个比喻叫作“譬如食蜜,中边皆甜”,是说他没有什么好词好句,而是全首、全本都很均匀完美,没有哪一句比另一句更好;第三个比喻叫作“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是说他的文笔完全是顺着自己感情走的,感情有多流畅、体验有多流畅,文笔就有多流畅,没有一点点刻意的构造和不诚实的造假。

 

第十一课 《唐诗三百首》挑三分之一背,就不错了

第十二课 类书:古人的博物笔记

第十三课 带一本《陶庵梦忆》去江南

第十四课 《随园食单》:可以吃的古文

第十五课 薛宝钗为什么不让林黛玉读《牡丹亭》

第十六课 《弟子规》究竟要不要背

   谢道韫是谁呢?大家可能都听说过一个词叫作“咏絮之才”,形容一个女子非常非常具有才华。“咏絮之才”说的就是谢道韫。谢道韫是东晋时代的诗人,她出生在东晋时期最有地位的谢家,就是那个“旧时王谢堂前燕”的谢家。她是大才子谢安的侄女,她的公公是王羲之。

 

第十七课 学习传统文化要不要重视性别差异

第十八课 学习传统文化,有没有所谓的“关键期”?

   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如果我们去看古代的那些读书人,他们对同学有一个称呼,叫作同年。按照我们现代人的观念,你的同学肯定跟你的年龄差不多大,彼此之间只有半岁、一岁的差别。可是在古代,“同年”这个词是指同一年参加科举考试并且中榜的人,他们之间的年龄差异是很大的,有时候相差十几二十岁。我们民间说的“一榜三进士”,常常是指一家人,哥哥和弟弟、叔叔和侄子同时去参加科举考试,同时上榜。古代的私塾也是这样,不同年龄的孩子是坐在起上学的。老师也不那么死板,八岁孩子学的就要比七岁孩子更难,而是根据孩子的个人发展情况,你学得比较容易就多学一点,学得费劲就少学一点。所以在现代西方教育传入中国之前,中国的教育基本上都是混龄教育。你可能会想,那些学得比较慢的孩子是不是就是笨蛋呢?其实不是这样的。古代人认为,一个人先发展什么,后发展什么,是非常个人化的事情,不一定非要在某个关键期进行发展,陈子昂、李白都是小时候不好好学习,长大却很有成就的典型。而苏轼的父亲苏洵,甚至跟他的两个儿子同-年一起去参加科举考试,虽然当年并没有考中,可是也不妨碍他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对于大多数小朋友而言,高度抽象化、符号化的语言不是他们表达内心感受的首选,他们心里有一百,说出来的可能只有一。他们可能更愿意用画画、唱歌、游戏的方式来表达,所以他们不说出来不代表他们没有在学、没有受影响,爸爸妈妈熬注意去发掘孩子们喜欢的表达方式。

 

小朋友的兴趣是零散的。我们注意到小朋友很喜欢看很短的一则一则的笑话、很短的一则一则的科学趣闻,而不大爱看长篇大论。这不仅仅是因为认字多少盒注意力集中时间长短的问题,还因为长篇大论需要一个复杂的、抽象的结构来建构,这就需要头脑有很强的抽象思维力。

 

我想分享一个日本心理学家河合隼雄对儿童成长的比喻。河合隼雄说,儿童的成长就像种子发芽,在它发芽之前,你根本不知道在它的内部做了多久的准备、蕴藏了多大的力量。所以我们不能指望每天都把种子挖出来看一看,今天有没有长0.1毫米,明天有没有又长0.1毫米。这样这颗种子就永远不会发芽了。可是如果你有足够的耐心,给它恒定的营养和温度,它可能表面看起来什么变化都没有,可是某一天,忽然就一下子抽芽长大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