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能把美国堵在南海谈判桌外吗?

(2011-07-22 13:34:43)
标签:

陈冰

中国

南海问题

宋体

菲律宾

杂谈

分类: 国际评论

深圳卫视《直播港澳台》节目访谈(2011-07-21)

即便中国做了妥协、让步,中国和东盟把南海问题框定成双边问题,把美国排除在谈判桌外,就是一次外交胜利。

http://a4.att.hudong.com/44/57/01300000332400123509577756546.jpg 菲占中业岛,就像“海上皇宫”,但无法暴力强拆

 

主持人:现在马上连线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陈冰先生。陈先生,中国和东盟昨天达成南海准则指针,外交部说是“具有里程碑式的的重要文件”,你认为呢?

陈冰: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看到这份文件的内容,只知道东盟国家接受了中国提出的一些倡议,成立3个专门技术委员会,确立3个合作项目,但是不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还要看具体内容。同东盟谈判的是外交部部长助理刘振明,这话是他说的,对自己的工作予以充分肯定,是可以理解的。我想,要说“里程碑式的意义”,恐怕是中国和东盟达成了共识,就是中国南海问题,由双方协商决定,在中国和东盟范围内解决,不需要第三方来插手,也就是美国来插手;更不需要第四方,如日本、韩国来操心。要是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可以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即便中国做了妥协、让步,中国和东盟把南海问题框定成双边问题,就是一次外交胜利。这等于把美国排除在外。等希拉里到巴厘岛时,中国就可以说,“我们已谈好了,没你的事儿,还是去海滩游游泳去吧”。

 

主持人:那么怎样理解菲律宾议员的登岛插国旗的现象?这不是故意制造事端吗?

陈冰:看到中业岛,我想到的是“海上皇宫”,修的很漂亮,还有飞机跑道,但是那是非法的。我想好多观众看了画面,都会想到“强拆”。在南海问题比较热的现阶段,菲律宾议员登岛插旗宣示主权,是火上浇油。不过,用“暴力强拆”的方式对待南海问题,显然不合适。但我们同样要看到,菲律宾议员的举动,跳得很高,也把自己给跳孤立了。你看,菲律宾提出的关于南海问题的建议,已经被搁一边去了,“上会”的机会都没有。他们上了岛,从某种角度看,也是好事,强化了中国的主权意识。外交部发言人说,中国对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就是说,这岛是我的。其它与中国有海域争执的国家,就没有像菲律宾一样当“热烧饼”,正好说明东盟并没有抱团,与中国对抗。好了,以后中国与东盟各国交往时,一定会对菲律宾另眼相看的,现在提劲不一定将来能提得起劲。

 

主持人:最近一段时间,人们对南海的“维权”与“维稳”讨论得很热烈,很多人认为“维权”是当务之急,不过,中国驻东盟大使今天说,南海问题的当务之急是推进务实合作,这怎么理解?

陈冰:很显然,外交部更倾向于“维稳”。这是很有道理的。维权是很重要,这一段时间南海问题升温,就是因为维权思维占了上风,所以中国和越南、菲律宾之间的冲突蛮大,美国也介入进来了。就是说,“维权”让人热血沸腾,但要看到不利的一面,可能使南海问题复杂化,甚至会引起战争。对于南海问题,一时半会解决不了,那么还不如先冷静下来,先“软着陆”,务实地推进合作。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中国要考虑在东盟国家的华侨的处境,他们很尴尬,是支持自己所在的户籍国,还是支持自己的祖先国?菲律宾的议员登岛,就传中国可能要对菲律宾动武,菲律宾的华人、华侨就担心,会不会出现排华反华运动。东南亚国家是华侨居住比较密集的地方,他们的生存状况,和所在国家与中国的关系是否和睦,有直接的关系。我想,外交部坚持同东盟国家走务实合作的道路,可能是考虑到了华侨的利益。

 

主持人:中国显然想把美国堵在南海问题的大门外,问题是能做到吗?杨洁篪外长今天到巴厘岛,有人说,等待他的是“鸿门宴”,你看呢?

陈冰:能不能把美国堵在南海问题的大门外,不给它在谈判桌上留座位,现在还不好说,因为还牵扯到美国和东盟国家的关系,而努力不让美国介入南海问题,又是需要花功夫去做的。不过呢,即便美国强行破门而入,中国也当善于周旋,说不定美国还能为中国的主权维护起到积极作用,中国要持开放的态度。希拉里东盟会议之后到深圳,与戴秉国进行会谈,就是值得关注的。至于杨洁篪去参加东盟是不是去赴“鸿门宴”,我看这个比喻不很恰当。无论是美国,还是东盟各国,都没必要暗藏杀机,外交会议都是明着来的,唇枪舌剑很正常。当然,杨外长的此次出行,是够花脑筋的,不会轻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