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日本外相到中国“吃软饭”

(2011-07-05 12:38:13)
标签:

日本

外相

钓鱼岛

菅直人

松本刚明

中国南海

吃软饭

杂谈

分类: 国际评论

深圳卫视《直播港澳台》节目访谈(2011-07-04)

用官吃“软饭”民“逞威”,来形容日本对中国的软硬兼施,好像比较恰当。 日本官方吃软饭,是因为执政的民主党,现在疲弱无力,得从中国捞点资本,向反对党有所交代。菅直人搞“匆匆外交”,就是多在首相宝座上赖一段时间。不过,日本民间政治团体集结了10艘渔船,到钓鱼岛“宣示主权”。日本官方的软与民间的硬,组合起来就叫软硬兼施,在维护日本利益上,大家是一致的。

http://images2.china.com/news/zh_cn/domestic/945/20110705/r_2011070509013332991700.jpg

主持人:现在马上连线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陈冰先生。陈先生,今天日本外相访问中国,向中国示好,而日本冲绳县的一个政治团体,则集结10艘渔船,昨天出发到钓鱼岛,要向全世界展示“这是日本的领土领海”。对此你怎么看?

陈冰:用官吃“软饭”民“逞威”,来形容日本对中国的软硬兼施,好像比较恰当。说日本官方吃软饭,是因为执政的民主党,现在疲弱无力,得从中国捞点资本,向反对党有所交代。日本外相现在访华,主要目的是希望中国取消或放宽对日本食品的限制,能够给中国多出口一点日本食品,可能也包括钓鱼岛附近捕的鱼什么的。而菅直人访华,则是靠外交赖位,日本媒体都在说,菅直人搞“匆匆外交”,就是不想辞职,多在首相宝座上赖一段时间。不过,日本媒体和民间政治团体,都是“义愤填膺”,险些要给菅直人扣上“日奸”的帽子。日本媒体批评菅直人政权,说在他在穷途末日上要是对中国留下“示好”的外交遗产,很可能给后来政权留下“外交污点”,而民间政治团体就集结了10艘渔船,到钓鱼岛“宣示主权”。日本官方的软与民间的硬,组合起来就叫软硬兼施,在维护日本利益上,大家是一致的。

 

主持人:官方和民间在私下里会沟通吗?怎么这样巧合?日本外相出发,10艘渔船也提前出发,在今天同时到达中国领土、领海?

陈冰:肯定没沟通过。沟通的话,日本外相不就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嘛。不过要是从第三方来看,这种默契还是值得分析的。日本官方和民间在相互批评,但同时在维护这国家利益,主要在于日本的官方、媒体和民间团体,都是彼此独立的,各方有自己出招的自由,结果就发生巧合了。这种巧合是外交资源叠加的结果。一般来说,只要不是威权体制,都会有多层次、立体的外交资源,在遇到问题时分别出招,往往会形成合力。而在有些集权国家,比如朝鲜,你很难看到民众能在外交上发挥什么作用,“上面”全管了。

 

主持人:外媒对日本外相访华有什么不同的看法?

陈冰:中文媒体的报道说,日本外相到中国,主要讨论日本食品出口、东海油气田开发、六方会谈几件事,并且向中国解释日美“2+2”防务磋商中涉及中国的内容。但是,也有媒体说,日本外相到中国,还包括说服中国在南海问题上能够保持自由讨论的原则,不要进行军事行动。就是说,日本外相在吃软饭的同时,还要兜售一些夹生饭,替美国的亚洲战略辩解。中国呢,也从侧面对日本进行回应,昨天中国的渔政船也到钓鱼岛示威。日本海上保安厅说,他们发现鱼钓岛附近有中国渔政船“渔政201”在航行,随即警告中国渔政船不要进入日本领海。中国渔政船则答覆称“这里是中国的管辖海域,正在依法执行公务”。可见,中日在外交场合上显得很光鲜,但在钓鱼岛附近的海面上,却有点暗潮浮动。

 

主持人:前几天,台湾保钓人士到钓鱼岛“钓鱼”,被日本巡逻船包围,最后在台湾舰艇护航下返回。台湾保钓人士说,他们钓了两条鱼,这值得吗?

陈冰:我觉得值得,这就是民间外交的能量。两条鱼,可是在自己的海域钓的,也是一种主权宣示方式。你越算小账,越不去钓鱼岛,那日本人就会去,就真把钓鱼岛当成他们的领土了。有很多事,政府出面不一定合适,而民间人士去,就没什么问题,也是一种主权宣示方式。台湾同胞是中国人,他们去保钓也是为中国保钓。

 

主持人:也有人评论说,日本外相到中国访问,意味着中日关系走上正轨,有积极意义。但钓鱼岛并不是风平浪静,这是不是有点矛盾?

陈冰:两国关系正常化,并不意味着两国之间没有争议,没有麻烦。中美关系现在很正常,但中美之间的争端很多,包括在南海问题上的不同立场。中日关系一样,能走上正轨很好,可以平等讨论很多问题,包括钓鱼岛争端,比互不说话要好。但这并不意味着钓鱼岛等中日争端,就没了。相反,可能会激烈。中国外交部今天就发出严词,警告日本渔船别染指中国领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