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于《深圳特区报》(2011-06-20)漫谈地铁文化①
地铁里人的礼让境界之所以“突然提高”,是因为人和地铁一样,都很忙碌。“你没有选择的机会,只能和陌生人在较长时间内分享有限的空间。你和众多的人面对面,你的身体在不断地与人接触,你能感知到他们的呼吸,你能触摸到他们的温暖和善意。”这种体验是地铁的唯一,你的私隐突然暴露在公共面前,你所看的书,打电话要说的情话,以及对调皮捣蛋孩子的责骂等,都会受到众多眼睛的监视,除了得体,你别无选择。
http://t1.gstatic.com/images?q=tbn:ANd9GcRQ2y48ZscqCPNqpTOjPjCxOZmkq9EdI3Dc7W6ai6XVf_tfJkPqEA
深圳好几条地铁线这些天都开通了,网状的“地下世界”已经形成。你走到地铁体验别样的氛围、别致的文化了吗?
一定不要以为地铁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它是城市文化的载体。地铁里不仅涌动着人流,也穿梭着最新信息。站台上的广告告诉人们地面上在“热”什么,“我出色,你出彩”这样的印刷业广告语也会让你会心一笑。地铁总是在前行,一个站点接着一个站点,谁见过地铁倒车的现象?不开倒车就是地铁特有的现象。如果不坐坐地铁切身体验一下,你恐怕怎么也答不上“没有倒挡的车是啥”这样的脑筋急转弯。
也许是空间压缩了,地铁里人们的举止言谈在发生微妙的变化。一旦走入地下,人们说话的声音就会低几个分贝。在每一个站点稍稍留意,你会发现人们上车的秩序井然,不需要“蓝马甲”来指点,也少见相互推搡的情况。进入车厢,人们大多有谦让的风度,许多公共车上或地面上容易发生的纠葛,在地铁里都可能避免。出入电梯,人们会自觉地靠右站立,提醒的标识就贴在电梯口。那些讨人嫌的“路怒族”,下到地铁,恐怕就没那么焦躁了。
英国伦敦《标准晚报》的专栏作家解释说,地铁里人的礼让境界之所以“突然提高”,是因为人和地铁一样,都很忙碌。“你没有选择的机会,只能和陌生人在较长时间内分享有限的空间。你和众多的人面对面,你的身体在不断地与人接触,你能感知到他们的呼吸,你能触摸到他们的温暖和善意。”这种体验是地铁的唯一,你的私隐突然暴露在公共面前,你所看的书,打电话要说的情话,以及对调皮捣蛋孩子的责骂等,都会受到众多眼睛的监视,除了得体,你别无选择。
地铁中,管理者对人的关切明显多了几分。在深圳已经开通的地铁线上,特别是换乘点,路向标识都比地面上要清楚得多。无论是自动售票处,还是站点外、车厢内,不同颜色的各种标识,还有英文翻译,都比较准确;问讯处也让人一眼就能看得到。人们知道自己该走哪里,无需过多费神。如果社会管理的各个方面也像地铁运行一样仔细周到,有章可循,有路标可见,那么就不用担心“无序”、“混乱”这样的问题了。可以说,地下的管理精细程度要比地上高出许多。政策制定者和企业管理者,不妨多乘几趟地铁,或许能带来创新灵感。
深圳刚刚进入地铁时代,需要改善的地方仍然很多。除了商业广告外,公益广告、艺术壁画、地下雕塑、新书新剧海报,都很少见或者干脆没有,让等车的人无奈地发呆。而在伦敦、巴黎、莫斯科的地铁中,都有令人忘怀的历史故事、人物雕像。如果说地铁的设计建造是一种经济行为的话,那么它的车站则是一种文化的展现。像莫斯科地铁的马雅可夫斯基站,设计雍容华贵,犹如幻想中的境界,镶边大理石地面宛如一条长长的地毯,一直铺设到站台尽头诗人的半身像前。这等设计,是多么有气派、有文化!而伦敦地铁的电梯两侧,则排列着许多新书海报,既是装饰,也是信息,让人感受到这座城市对书籍的情有独钟。
地铁是交通线,也是文化管道。这里有很多规矩都与地上“常规”不同。比如随身携带的行李要放在自己前面,为了安全也便于给他人让道;只能带矿泉水之类的饮料,不吃带味的食品等等。这些地铁礼仪或者叫“潜规则”,还需花大力气普及。
地铁文化的形成,会比建造地铁花更长的时间。而地铁,又是最能展示城市品质的镜子。如何丰富深圳的地铁文化?先下到地下坐坐地铁吧。
漫谈地铁文化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