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谁为英国“申世”挽回脸面?

(2010-12-04 13:49:50)
标签:

卡梅伦

伦敦金融城

英格兰

国际足联

英国人

bbc

2018世界杯

文化

分类: 文化评论

刊于《深圳特区报》(2010-12-02),这是全文

2018年世界杯已安家俄罗斯,而申办过程中最耀眼的是BBC、英国政府和国际足联之间的冲突。英格兰在第一轮投票中就被淘汰,但是,真正丢尽脸面的是国际足联,他们用不干净的手进行了报复。没有人会对BBC的“不识时务”遗憾,相反,包括那些批评BBC“不爱国”的英国官员,都会对BBC肃然起敬。此文写于投票之前。

http://t2.gstatic.com/images?q=tbn:ANd9GcQUp-lRuUQTgeC2b121Wz-lZo1PJ9goxvJGHtckSnbi_y7xh96q4Q 贝克汉姆仍然是全球尊重的球星

 

在2018年世界杯主办国投票的关键时刻,英国广播公司(BBC)执意披露国际足联腐败的证据,可能把英格兰的主办权钉入棺材。英格兰“申世”代表团马上与BBC拉开距离,批评BBC“不爱国”。英国首相卡梅伦也很恼火,指责BBC不是为申办提供后援,而是在拆台,是“不爱国”的行为,势必让英格兰在申办中吃亏。

对垒的双方似乎都没错。BBC申辩是出于公众知情权而披露真相,英格兰“申世”代表团和英国首相,则是为申办权而着想,那可是几十亿英镑的生意,对英国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毕竟,这一揭露,可能让具有投票权的足联官员一气之下把“英格兰”从选票上抹掉,让这个发明足球的国家再等十多年。

但是对局外人来说,谁能不钦佩BBC的临危不惧,不对“忠诚于专业”的英国文化刮目相看?无论是BBC,还是“申世”代表团、英国首相,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维护着英国的利益。假如BBC是在英格兰获得主办权后才公布国际足联的受贿丑闻,那么BBC是不是给人留下“投机”的印象?英国的国家形象会不会从此被打上“狡诈”的烙印?

类似的事件在英国历史上不止发生过一次。早在1982年马岛战争打响时,BBC在报道英军海上远征时,使用的词汇是“英国军队”而不是“我军”,这引起时任首相的撒切尔夫人的大怒,批评这是拆台而不是助战,没有一点儿“爱国心”,并召见BBC总裁要求解释。BBC总裁的解释也很有力:因为BBC秉持英国媒体客观公正的传统,使用“我军”是明显偏袒军队和政府,对那些反战的英国人将是创伤,有可能把BBC从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降格为国内媒体,对英国的国家声誉和文化公信力同样是损失。这件事不了了之。

伊拉克战争爆发时,BBC又捅了篓子,公布了参与了联合国对伊武器调查的英国科学家的意见,说伊拉克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英美捏造了开战理由。时任首相的布莱尔指责BBC“不爱国”,前方将士在流血牺牲,而BBC在国内捣乱。在政府的施压下,那位英国科学家自杀身亡,BBC总裁被迫辞职。但后来的事实证明,BBC是对的,伊拉克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美英打了一场无厘头的战争。也因为坚持客观立场,BBC在伊战报道中比CNN更可信,就连美国人都更多地愿意相信BBC的报道,而对说“我军”的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表示怀疑。英国人在战后反思中说,BBC为英国挽回了脸面。

在金融危机中,全球的人们包括英国首相布朗、美国总统奥巴马,都呼吁惩治“贪婪的金融家”,是他们把世界推向灾难。但是,伦敦金融城的管理者则冒天下之大不韪,批评英美政府把手伸得太长了,居然要管起金融家的奖金分配。要是金融家都从伦敦金融城撤资,那么政府的税收从哪里来?会不会把金融城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给毁了?如今的结果是,华尔街仍在彳亍不前,而伦敦金融城已走出金融危机阴影。

其实,从撒切尔夫人、布莱尔、布朗,再到现在的“申世”代表团、卡梅伦,他们一样是站在国家利益的角度考虑问题。但试想,假如没有BBC,没有金融城的管理者,英国是不是缺少了让人尊重的部分理由?正是英国能够同时释放“忠诚于专业”的各种言行,不仅让英国社会发展保持了平衡,也增强了英国文化软实力,让世人觉得英国是一个遵循“常识”的国家,一个极端不到那里、保持着平常心的国家。能让各种“专业忠诚”行为同时存在,汇集出来的就是文化软实力。

想想看,在BBC推迟播放国际足联受贿丑闻而让英格兰获得世界杯主办权和因为BBC及时揭短而使英格兰丧失世界杯主办权之间,你究竟会选择哪一个?哪一种选择对英国的国际声誉和国家形象危害更大?英国已经做出了选择。这不仅仅是BBC的选择,也不仅仅是“申世”代表团、英国政府的选择,而是英国人的选择,英国文化的选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