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籍是民族的货币

(2009-08-29 23:31:02)
标签:

姿态

俄罗斯文学

大英书国

读书

果戈里

文化

分类: 文化评论
刊于深圳《晶报》(2009-07-07)
编者按: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读什么样的书,以怎样的姿态读书,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而一个民族的整体读书姿态,则可看出这个民族的力量和灵魂,看出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为推进深圳市良好的读书风尚,晶报“人文周刊”把目光延伸到海外,观察欧美国家人民的读书姿态,然后发现深圳新的读书气氛,最后请相关专业人士就儿童阅读、中学生阅读、成人阅读加以点拨。

  今天推出的“读书姿态”专题,希望给读者一些启发。我们相信,日常性的读书姿态更为重要。

 

  几天前的一个夜晚,一位学长颇有感触地讲起一段书人书事:俄罗斯文学研究者蓝英年先生到俄国访问,从露天咖啡吧观察俄国人的读书姿态——

  所有的露天咖啡吧都坐满了人,一个女孩要了一杯啤酒,在夏日的阳光下读一本书。在公园、车站、河岸边、地铁上,常常可以看见这样的读书图。他们读的不是那种时尚画刊,也不是快餐口袋书,而是一本厚厚的、朴素的书。在一列地铁里,蓝英年先生坐在一位年轻姑娘的身边。她心无旁骛读着一本书,一直没有抬头。蓝先生本不想打扰她,还是忍不住问问她读的是什么。姑娘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死屋手记》”。

  学长的目光似乎带电,穿越眼镜片,直接击出一束灵感的火花:我们能否向读者勾勒一下海内外的读书姿态?笔者心领神会,沿着学长点拨的思路,先把俄国人的读书姿态勾勒完整。

  随身携带“理想的书籍”

  还是请蓝英年先生着笔,以亲历为色彩:“1990年5月,我应邀到乌克兰参加文学纪念活动,顺便访问了密尔格拉得镇,果戈里的故乡。这里与果戈理笔下的密尔格拉得没有多大区别。一进小镇,一群鹅便大摇大摆地向我们迎面走来。我们在一家乌克兰朋友家吃饭,主人招待客人的用语也同果戈里小说中的一样,真令我惊异不已。不朽的果戈里。”蓝先生很感慨,看人家在读什么书,读的效果怎样。“我觉得很多人都应当读读果戈里的作品。起码,想把集会主持得生动一点的主持人,应当读一读,学习如何分辨插科打诨与真正的幽默,免得出洋相。”

  说起果戈里,笔者立刻想到多年前伦敦一次课堂讨论的情景。我们班上有30多个国家的同学,其中有一位俄罗斯姑娘,叫达丽娅,讨论的话题是普金是不是独裁者。一位美国同学做出“极有可能”的判断后,达丽娅立刻反驳,“如果你的脸是歪斜的,责怪镜子是没用的”。这是果戈里《总督察》里的一句话,力量之大,打得我们全班哑口无言。她显然是指西方人对俄国有偏见,但没用“有色眼镜”之类的陈词滥调,而是用了果戈里的名句。笔者曾问达丽娅读什么样的书,她从包里掏出的是卡夫卡的短篇小说集和普希金诗选,“卡夫卡的英文好懂,普希金一直伴着我”。

  俄罗斯人相信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言,“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他们读的书,多是那些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的经典著作。对“理想的书”的追逐,也使俄罗斯文学成为俄国软力量的组成部分。2006年“俄罗斯年”活动在中国举行,他们拿出的“俄国货”之一,是从肖洛霍夫到乌利茨卡娅等作家的作品。

  《No Logo》体现读书侧影

  常常跨境旅行的人,从下飞机就能感受到英伦和中国的某种不同。在中国,各个机场的书店里,摆满了各类经商指南、财富大道、商人故事,似乎多与赚钱相关;而在英国及欧洲各国的机场书店,多是畅销的小说和纪实类作品,如人物传记、学术新著。笔者经常翻阅的英文版书籍如《帝国》、《对文明的挑战》、《政治动物》,都是在希思罗机场买的。

  三周前,同事在编辑书评版时,看到介绍《No Logo:颠覆品牌的全球统治》一书,出版者是直接从台湾引进的中译本。这多少让人惊讶。这本书2000年就出版了,在全球很畅销,为何到现在才引入中国?是不是与我们的阅读品味有关?不过,想想卡耐基成功系列丛书在10多年前就在畅销,至今仍有书店设专柜陈列,也似乎不奇怪了。而“卡耐基”这样的书,在英国的大型书店里都很难找到。

  《No Logo》在英伦的待遇,倒是反映出英国人读书姿态的一个侧面。这是一本严肃的纪实类著作,加拿大的女记者娜奥米·克莱恩从多伦多凋敝的街道,深入到雅加达的血汗工厂,继而回溯机械时代以来品牌的成长与发展史,指出跨国公司已不再制造产品,而是制造图像、营销品牌。品牌理念已通过各式各样的管道散布到社会之中。越是大品牌,越容易以自由市场为名,行垄断之实。

  克莱恩的书出版后,在英伦风靡一时,BBC邀请作者与历史学家、企业家、政治家一起座谈辩论,《卫报》请克莱恩做专栏作家,并提名该书参评新人图书奖。

  更有意思的是,这部书进入超市销售,火车上拿此书阅读的人不在少数。而给笔者推荐购买此书的人,是一位邻居——医院工作的护士。

  “大英书国”的魅力

  英国人的读书姿态,最能从火车和地铁中看到。很多英国人住在郊区,从家里到上班地点常常要坐一两个钟头的火车,这段时间便成读书看报时间。

  他们读的或许是最畅销的小说,或者是名人传记如曼德拉、奥巴马,也有人阅读R.S.托马斯的《诗选》,J.K.罗琳的《哈利·波特》,而莎士比亚、狄更斯、奥斯汀、勃朗特姐妹、托尔斯泰、歌德、卡夫卡等人的作品也不断再版。一位捷克驻英大使在研究和体察英国人的文化气质和生活方式后,得出这样的结论:书籍是英国的货币,每个人手里都有,而且品质优良。

  即便在新媒体时代,英国报纸从来没有“死亡”威胁,习惯阅读让报人更好地精选新闻和评论,最多把对开报纸改成“小报”形式,便于读者在火车、地铁上翻阅方便。金融风暴中,美国的报业集团频频告急,谁听说过英国报纸遭遇危机?有意思的是,报纸的阅读版面在扩版,一般的报纸每天都有6到8个版的书评。

  天空电视台今年的调查显示,过去一年,英国参加读书俱乐部的人数在迅速上升,增加了47%。16岁以下的儿童对文学的热情不减,在网络聊天风靡的现在,仍旧愿意读书,更有56%的儿童表示希望自己写书。

  多年前,笔者为提高英语写作能力,也参加过一个成人写作晚训班,学员居然是超市售货员、车间装卸工、企业工程师等,他们把读书和写作当作“生活中最简单的快乐”,没有功利目的。

  英国去教堂的人多是白发老人,而读书的人不分老幼,自然没有“读书人”这个词汇。读书,似乎就是英国的宗教。

  《泰晤士报》2004年6月报道,企鹅出版公司研究部调查两千位妇女,85%的认为,聊天闲谈或正儿八经谈情说爱的男人,如果大谈读过的书,这种男人更具有吸引力,更容易让她们“感到爱慕”。

  旅英作家赵毅衡说,“大英帝国没有了,大英书国却还在。”2005年,英国出版新书20万种,全球第一。

 

  以下的一组数据,着实让人焦虑:在大踏步走向世界舞台的时候,我们民族是否具备足够的人文底气和后劲?股神、商策、营销大道和励志丛书到处都是,为什么世界级的企业家和国际性的大企业屈指可数?

  有“读书习惯”人群

  占国民比例

  中国人有“读书习惯”的,从几年前的7%降到2004年的5%。而英国有“读书习惯”的,从1977年的54%,升到2002年的65%。美国人中,有“读书习惯”的,全国平均为38%。

  国民一年的阅读书量

  (单位:本/年)

  中国国民一年的阅读书量是0.7本,而韩国是7本,日本是40本,俄罗斯平均每人每年读书55本。

  企业家阅读书量

  (单位:本/年)

  日本企业家人均一年读50本书,而中国企业家人均一年只读0.5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