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先在受教育权上消除城乡差别
(2009-03-05 11:12:53)
标签:
城乡差别教育券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中国杂谈 |
分类: 中国评论 |
刊于深圳《晶报》(2009-03-05)
当城乡差距越来越成为社会的焦虑、大众的关切时,如何填平鸿沟成为政府的着力点。不过,城乡间的问题千头万绪,似乎哪一个都需要“综合考虑”、“全盘统筹”。难道就没有快速见效的突破口?
率先在教育权上消除城乡差别,不仅可能,而且有实现的条件。民进中央参政议政部副部长在“两会”说,要是中央政府设立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基金,在农民工子女中试行教育券,学生流动到哪里,就将教育经费带到哪里,实现“钱随人走”,就可建立中央政府、流入地政府与流出地政府共同分担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经费的协调分担机制,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基本可以得到解决。
随学生流动的教育券制度,是实现义务教育的主要制度安排。在西方发达国家,“机会均等”也主要体现在教育上,就是说无论你出生富贵还是贫寒,国家保障你得到受教育的平等权利。也因此,教育多是国家直管,基础教育免费,高等教育或全免费,或部分免费,总之是不能让国家潜在的栋梁因为出生贫寒而放弃受教育的权利。
中国的教育状况有所不同,但就目前的条件看,只要政府下决心完善义务教育体制,人人平等地接受教育的理想还是可以实现。从2006年起,“两免一补”的实质性义务教育政策在全国范围的农村和部分城市实行,也就是说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费、杂费,对家庭经济困难的适龄儿童、少年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这就是说,依靠目前国家的财力,是可以首先“免费”上学的。但是,这些免除的费用却不是可以流动的,对于农民工来说,如果子女在异地上学,则享受不到义务教育的福利。因此,国家有必要仔细核算每个学生的基本教育费用,折算成教育券在全国城乡推行,并且允许流动。父母到哪里,子女就可以手持教育券到哪里就学,而学校则凭教育券从国家财政领钱。
接下来的问题是学校,尤其是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没有那么多学校怎么办?就一般情况而言,通过普查学生人数,可以大致确定需要建立多少公立学校,那么国家就要承担建立校舍和组织师资的义务,基本上保证有学校可读。但当代社会人口流动性大,尤其遇到金融危机这样的事,一些学校可能出现生源不足而难以继续办学,那么需要引进民间办学的力量。需要强调的是,无论公校还是私校,教育券通用,谁的教育质量好就能吸引更多学生,这样各类学校间便形成教育质量竞争。这样,学校招生便不分城乡了,不分是本地生还是外地生。
教育是最能实现机会均等的部位,也是最容易消除城乡差别的地方,那么中国不妨在此方面率先突破。这同样需要国家进一步改革教育体系,也就是说中央政府在教育上占主角,地方政府只起“增援”作用,要做到全国一盘棋。如果把义务教育的责任地方政府,那么必然会出现教育上的地方保护主义,城市学生优先、本地生优先的现象也难消除。世界上义务教育先进的国家,采取的多是国家办教育的模式;而从欧美消除城乡差别的历史看,实现教育平等权是“先行的利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