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圳《晶报》写的社论(2009-02-13)
2月11日,人类有史以来首次卫星碰撞事件,发生在距离地面约790公里的轨道上。美国铱卫星公司一颗卫星与一颗报废的俄罗斯卫星发生碰撞,造成卫星损坏和部分通讯服务中断。碰撞产生了大量的碎片,对其它的航天器也会产生影响,可能会威胁到国际空间站载人航天器的安全,后果无法估计。
尽管这是首次太空撞星,但想想从首次汽车相撞到目前的车祸成患,就知道美俄两个太空大国,应为人类的未来负责,为地球的安全与和平利用太空有所担当。俄美两国,是最早进行太空开发、进行太空竞赛的国家。自1957年前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来,短短52年来太空已布满各类卫星、航天器。尤其令人担忧的是太空垃圾,科学监测表明大于10厘米以上的卫星碎片和火箭残骸就有1.3万个到1.8万个,1厘米到10厘米的碎片有2万多个,对各式各样的航天器所带来的风险越来越大。而就航空器的数量以及碎片数量来讲,也是美国和俄罗斯最多,所以在治理太空垃圾方面,两国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
俄美承担责任的方式有多种。首先要加大对太空垃圾处理的科学研究,控制太空碎片增长的速度,努力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创造相对干净的环境。其次,俄美等一些观测设备和手段都很先进的国家,要公开其观测到的数据,对太空卫星运行情况和碎片演变趋势发出预报,为后来者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相关信息。再次,发达国家要把航天材料研制和相关技术及时公布,特别是可降解的航天器方面的技术和把废旧卫星转移到无用的轨道上及坠入大气层烧毁的技术,让全球共享技术成果,从而在整体上减少太空垃圾,预防太空污染。
这次卫星碰撞事件,给人类的重大教训之一是,各国要加强合作,不仅要治理太空垃圾,还要制定国际化的太空“交通规则”。如同中国科学家所提议的那样,要尽快制定太空法规,各国共同遵守才能避免碎片危害,减少对航天器形成潜在威胁。一个国家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须有关国家来合作。
太空撞星的另一个深刻教训是,人类要为高新技术的后果有充分的认识。航天航空始终属于高科技领域,就像核研究和开发一样,但在太空环保尚未解决之前就贸然挺进,会不会人为制造一些无法躲避的灾难?目前进行的所有“高科技”都会有这样那样的负面效应,我们是不是在充分评估可能导致的灾难之后再着手研发?
最重要的是,通过这次卫星相撞事件,有关国家要反思开发太空资源的目的。是为了称霸世界、增强军事威慑力,还是为了和平利用、造福人类?在这方面,中国一贯倡导的和平利用太空的航天理念值得美俄等深思。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