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深圳陈冰
深圳陈冰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236
  • 关注人气:16,54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吃水煮活猫养出的是失魂落魄的人

(2008-12-20 08:29:57)
标签:

水煮活猫

自然与人

音乐剧《猫》

广东人

文明与野蛮

文化

分类: 随笔杂感

刊于北京《新京报》2008年12月20日

“午夜,路上寂静无声//月儿也失去记忆//她笑得多孤寂//街灯下//枯叶在我的脚下堆积//风儿也开始哀鸣……”

 

读到关于“水煮活猫”以及5000只活猫被装箱运往广州的消息(见《北京晚报》16、18日),真有点毛骨悚然,著名音乐剧《猫》的主题歌“回忆”在耳边响起。那些等待活活煮死的猫在路上肯定寂静无声,耳边的风声一定在哀鸣,为吃猫人的残忍而无语。

 

“回忆”引出了关于猫的故事:达•芬奇、莫奈、高更、毕加索等大艺术家将猫描绘在笔下供人赏析,拜伦、爱伦坡、波特莱尔、左拉、里尔克、卡夫卡、叶芝、莱辛等大作家把猫纳入诗歌和小说加以品评。就是名震全球的音乐剧《猫》,剧本也是根据英国诗人T·S·艾略特的长诗“擅长装扮的老猫经”所改编。

 

西方人在颂猫,他们对猫的歌颂甚至嘲笑,是基于对生命和自然界的热爱。就是在现实生活中,要说吃狗肉、吃猫肉,一般的人,包括不爱猫的人,都会感到不可思议。当人类对大自然的无穷索取已渐反向出现报复人类的今天,西方已通过立法来保护日常性肉食动物如牛羊不受虐待的权利,比如运载过程中要通风透气等等。而在南部沿海地区的一些人,却在令人惨不忍睹的“活吃猴脑宴”流行之后,又发明了“水煮活猫”。吃得的确惊心动魄,却也把文明和体面的生活方式全煮进锅里。猴、猫凄惨地被消化,养出的是一个个失魂落魄的人。如果对“非典”还有记忆,就会记住吃果子狸等动物会带来多大的灾难!

 

“回忆,当我独自在月光里//我的笑只在往昔//那时多么美丽//回忆当时才知快乐是什么含义//让回忆重新降临……”

 

人类对猫的特殊情感和待遇,曾是“多么美丽”的回忆。文学大师海明威在爱达荷州凯查姆的居所里开枪自杀前,留下的遗言是“晚安,我的小猫”。他曾说过,“猫的忠诚真是感人肺腑”,“别嘲笑一只猫,你可以嘲笑一只狗,因为狗想同你作朋友。猫却不同,它不愿同你交朋友,它们一定是国王和王后。”他十分了解并且尊重这种动物。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的代表作《特别的猫》,一样表现出作者爱猫如痴,在人与猫之间的动人故事中,表达出人类对另一种生命的爱与同情:“在我与猫相知,一辈子跟猫共处的岁月中,最终沉淀在我心中的,却是一种幽幽的哀伤,那跟人类所引起的感伤并不一样。”

 

就是中国人,一样对猫充满怜惜。从鲁迅、冰心到丰子恺,从周瘦鹃到郑逸梅,从梁实秋到季羡林,从柏杨到杨绛,尽管有爱憎之分,却给予生命的尊崇。鲁迅以“仇猫”著称,在他的那篇名文《狗•猫•鼠》中所表示的,一听到猫深夜叫春就忍不住拿起竹竿去攻击,但他没有想到吃猫,更没要“活吃”;梁实秋早年写过一篇《猫》,其观点与鲁迅惊人地一致,但梁实秋晚年爱猫却是出了名的,他养的“白猫王子”,与柏杨的“孟子”一样,当年被称为台北的三大名猫之一;柏杨的宠猫“孟子”因险些导致爱妻张香华失明,差点被柏杨赶出家门,但张女士却毫不介怀,爱它依然如故。在《猫的忆往》中,张香华讲述了从憎恶猫到爱恋猫的过程,终于告白“有什么可以给予人无常的心灵一点救赎?除了爱,我不知道。”

 

猫不会说话,却与人类交往日久而沾染了不少“人气”和性情。杨绛的《花花儿》一文赞颂猫在与她一家人的交往时的善解人意以及所表现出来的聪明、温顺、柔情,更像一个具备某种人格的家庭成员,在情感上与人平等互动。即便有些人不喜欢猫,也应从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的角度来看人应该如何对待动物。人类对待动物的原则,与人类彼此对待的原则,不应有太大的差异。如编著《猫啊猫》一书的陈子善先生所言,“从单纯把猫当成人的助手,到视猫为家庭中平等的一员,从提倡人应该对猫实行‘猫道’,再把人猫关系上升到地球上并不只有人居住的哲理高度,其间确有人的认识不断深化,人不断自我反省的脉络可寻。”对于那些发明和推销“水煮活猫”的人来说,是不是正好与文明背道而驰?是不是向野蛮退化?

 

“日光,我等待太阳升起//要为未来思虑//而我不能放弃//当黎明到来//今夜也将要成为回忆//新的一天就要开启……”

 

是的,是人类而不是猫“要为未来思虑”。那些猫友的倡议和拯救猫的行动,是令人尊重的。“将心比心你们忍心吗?”这个问好问出了天地良心和文明素养。但愿贩猫、虐猫、吃猫的行为在明天就“成为回忆”,让“文明肉食者”在新的一天启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