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发病
(2022-05-24 18:57:04)
标签:
健康 |
发病:
一、发病的基本原理:发病的机理在于正气与邪气的相互作用
1.正气的防御作用:抵御外邪、驱除病邪、修复调节、维持脏腑经络功能的协调
2.邪气的侵害作用:导致生理机能失常、 造成脏腑组织的形质损害、改变体质类型
3.邪正相搏的胜负,决定发病与不发病:正胜邪却则不发病、邪胜正负则发病
二、发病类型:
1.感邪即发:又称为卒发、顿发,指感邪后立即发病,迅速发病
2.徐发:又称缓发,是指感邪后缓慢发病
3.伏发:指感受邪气后,病邪在机体内潜伏一段时间,或在诱因的作用下,过时而发病
4.继发:指在原发疾病的基础上,继而发生新的疾病
5.合病与并病:首见于《伤寒论》
合病—两经或两个部位以上同时受邪所出现的病证
并病—指感邪后某一部位的证候未了,又出现另一部位的病证
6.复发:是指疾病初愈或疾病的缓解阶段,在某些诱因的作用下,引起疾病再度发作或反复发作的一种发病形式
诱因—重感致复、.食复、劳复、药复、情志致复
病机:
一、邪正盛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1.实证:邪气盛
2.虚证:正气不足
3.虚实变化:虚实错杂—虚中夹实、实中夹虚;虚实转化;虚实真假—真实假虚,大实有羸状;真虚假实,至虚有盛候
4.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正胜邪退、邪胜正衰、邪正相持
二、阴阳失调
1.阴阳偏胜:属“邪气盛则实”的实证。阳偏胜—实热证、阴偏胜—实寒证
2.阴阳偏衰:属“精气夺则虚”的虚证。阳偏衰—虚寒证、阴偏衰—虚热证
3.阴阳互损: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4.阴阳格拒:阴盛格阳—真寒假热证、阳盛格阴—真热假寒证
5.阴阳亡失:亡阳、亡阴
三、精气血的失常:
1.精的失常:精虚、精瘀
2.气的失常:气虚、气机失调(气滞、气逆、气陷—上气不足与中气下陷、气闭、气脱)
3.血的失常:血虚、血运失常(血瘀、血寒、出血、血热)
4.精气血关系失调
四、津液代谢失常:津液不足、津液输布排泄障碍、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
五、内生“五邪”:“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和“内火”, 多为里证、虚证或虚实夹杂证
1.风气内动: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血燥生风
2.寒从中生:主要与脾肾阳虚有关,尤以肾阳虚衰为关键
3.湿浊内生:.脾的运化失职
4.津伤化燥:以肺、胃、大肠为多见
5.火热内生:阳气过盛化火—“壮火”、“气有余便是火”;邪郁化火;五志过激化火;阴虚火旺
六、疾病传变:
(一)、病位传变
1. 表里出入:表病入里、里病出表
2 .外感病传变 :
(1)六经传变:指疾病的病位在六经之间的相对转移。先太阳、阳明、少阳,而后太阴、少阴、厥阴;病邪直接侵犯阴经—直中三阴
(2)三焦传变:指病变部位循上、中、下三焦而发生传移变化。是温病的主要传变形式。顺传—首先侵犯上焦肺卫,传入中焦脾胃,再入下焦肝肾;病邪由肺卫直接传入心包—逆传。
(3)卫气营血传变:指温热病过程中,病变部位在卫、气、营、血四个阶段的传移变化。卫分(肺卫)开始,发展传为气分(肺肠脾胃胆),再入营分(心与心包),而血分(心肝肾)—顺传;邪入卫分后,不经过气分阶段,而直接深入营分或血分—逆传。
3. 内伤病传变:脏与脏传变、脏与腑传变、腑与腑传变、形脏内外传变
(二)、病性转化
1.寒热转化:由寒化热、由热转寒
2.虚实转化:由实转虚、由虚致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