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肺癌的治疗进展2(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篇)
(2022-04-14 06:28:16)
标签:
健康 |
肺癌的治疗进展2(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篇)
1 中医肺癌的认识
肺癌(lung cancer)属于中医“肺积”“息贲”等范畴,现中医病名统称为“肺癌病”。
2 肺癌的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肺癌总体病性属于因虚致实、虚 实夹杂。肺癌发病以正气亏虚为先,因阴阳失调,六淫之邪乘虚而入,邪滞于肺,致肺气失 和,宣降失司,气机不利,血行受阻,津液失 布,凝聚为痰,痰凝气滞,血瘀阻于脉络,日久 形成肺积。“虚”“痰”“瘀”“毒”为肺癌的四大 致病要素,贯穿肺癌的整个发病过程。本虚则以 气虚、阴虚、气血两虚为多见,标实则以痰凝、 气滞、血瘀、毒结为多见,临床上表现出复杂多样的证型。 肺癌病位在肺,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 密切相关[3] ,肺脾气虚是肺癌发病的内在根本原 因。在发病早期,以肺郁痰瘀多见,治疗以宣肺 理气、化痰祛瘀为主;至疾病中期,脾气受损, 运化失常,痰湿内蕴,辨证以肺脾气虚或脾虚痰 湿为主,治疗以益气健脾、培土生金为要;随着 疾病的发展,气阴耗伤,虚损及肾,以致气阴两 虚、肾阳不足,治疗上注重益气养阴、温阳补 肾。在邪实方面,“痰”“瘀”“毒”搏结是肺癌的 重要病理特点,因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津液失于输布、温化,以致聚湿生痰,痰瘀毒结。 故中医治疗在扶正的同时,亦需兼顾祛邪,治疗 当灵活运用化痰利湿、活血祛瘀、解毒散结等治 法。
3中医辨证分型
临床上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癌贯穿术后康复、 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治疗的全过程,实现中 西医治疗的全程管理。临床上肺癌虚实夹杂,可 数型并见,常分为以下 5 个基本证型:肺郁痰瘀型、脾虚痰湿型、阴虚痰热型、气阴两虚型、肾 阳亏虚型。
4 肺癌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4.1 中医介入的治疗原则
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应进行根治性手术切除,对于心肺功能不能耐受手术患者给予局部 放疗或射频消融治疗;对于局部晚期患者,同期 放化疗是其标准治疗,部分患者诱导治疗后若影 像学重新评估能完全切除者可以考虑手术;晚期 患者应采用以全身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根据患者的病理类型、分子病理学特征以及患者的机体 状态制定个体化的治疗策略,以期最大程度地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控制疾病进展程度、提高生活 质量。绝大多数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以全身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为原则[5-6] 。
对于接受手术、放疗、化疗、靶向等治疗且 具备治疗条件的肺癌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在不同阶段,可起到促进康复、抗复发 转移、减毒增效、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等作 用。在辨病的同时,结合辨证进行治疗,始终把 握肺癌正虚为本,痰、瘀、毒内结的基本病机, 灵活运用“扶正”与“祛邪”基本治疗法则,扶 正重在补肺健脾、益气养阴及温补脾肾;祛邪重 在化痰散结、祛瘀解毒。随着正邪盛衰演变,调 整“扶正”与“祛邪”策略[7] 。具体治疗策略如 下。
4.1.1 手术结合中医治疗
围手术期,以补肺健脾,扶助正气为主,促 进术后康复;针对术后无须行辅助治疗或已完成 辅助治疗的早期肺癌患者,治疗当扶正祛邪兼 顾;术后稳定期,治以健脾化痰、软坚散结,提 高机体免疫功能,以期降低复发风险。术后稳定 期患者,建议中医治疗周期:1~2年。
4.1.2 化疗结合中医治疗
指在化疗期间所联合的中医治疗,在此阶 段,患者多出现脾胃不和、气血亏虚、脾肾不足 等证,中医药治疗当固护胃气,灵活运用和胃降 逆、益气养血、温补脾肾等法,以缓解毒副反 应,提高治疗耐受性[8] 。中医治疗周期与化疗同 步。
4.1.3 放疗结合中医治疗
放疗属“火毒”之邪,易伤及气阴,或肺气郁滞,痰火搏结,久而伤及肝肾之阴。中医治疗 以益气养阴、清热解毒、滋养肝肾为主要治法, 以发挥中医药放疗增敏,降低不良反应的作用。 中医治疗周期与放疗同步。
4.1.4 靶向治疗结合中医治疗
是指靶向药物使用期间所联合的中医治疗, 患者易出现靶向药物相关性皮疹、腹泻、口腔黏 膜炎等并发症,多见肺经郁热、脾虚湿阻、气阴 不足等证,可根据辨证灵活运用清肺化痰、理气 解郁、健脾化湿、益气养阴等法,以减轻相关毒 副作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9] 。中医治疗周期与靶 向药物治疗同步。
4.1.5 中医药维持治疗
针对放化疗后疾病稳定的带瘤患者,中医药 可作为维持治疗手段,治疗为扶正祛邪兼顾,治 法以健脾化痰、解毒散结为主,以延缓疾病进 展,提高患者生存质量[10] ,以3个月作为一个治疗 周期。
4.1.6 中医药可作为老年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
老年肺癌患者多正气虚损,肾精不足,难以 耐受攻伐,治疗以扶正为主,中医药治疗占据主 导治疗地位,注重扶助正气,健脾补肾[11] ,以3个 月作为一个治疗周期。
4.1.7 肺癌癌前病变
包括原位癌、非典型增生、磨玻璃样结节 等,治疗以祛邪为主,治法以宣肺理气、解毒散 结为主,可在一定程度上阻断癌前病变,但仍需 要定期复查、随访,必要时行手术治疗。
4.1.8 中医药改善症状及缓解毒副反应
中医药在改善症状、缓解毒副反应方面具有 较好的疗效,针对肺癌患者的咳嗽、气促、疲 乏、便秘、恶心呕吐、疼痛等方面均积累了丰富 的治疗经验,同时针对肺癌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如 骨髓抑制、放射性肺炎、口腔黏膜炎等具有较好 的疗效,临床中可根据具体情况予以辨病和辨证 治疗[12] 。 总而言之,中医治疗可贯穿于肺癌形成、发 展及治疗全程,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治疗策略, 临床需根据病情辨证施治。
5.2.1 中医治疗
5.2.2.1 辨证分型论治
临床上肺癌虚实夹杂,可数型并见,常分为 以下5个基本证型。 5.2.2.1.1 肺郁痰瘀型
主症:咳嗽不畅,痰中带血,胸胁痛或胸闷 气急,唇紫,口干,便秘,舌暗红,有瘀斑或瘀 点,苔白或黄,脉弦滑。 治法:宣肺理气,化瘀除痰。 方药:千金苇茎汤(《外台秘要》)加减。苇 茎15 g,桃仁10 g,薏苡仁30 g,冬瓜仁15 g,生 南星 15 g(先煎),生半夏 15 g(先煎),桔梗 12 g, 鱼腥草30 g,全瓜蒌15 g,田七6 g,浙贝母10 g。 加减:胸胁胀疼者加莪术 15 g、延胡索 15 g; 咯血者重用白茅根30 g、仙鹤草30 g、旱莲草20 g; 发热并见痰中带血、舌暗者加牡丹皮 15 g、连翘 15 g、黄芩10 g。
5.2.2.1.2 脾虚痰湿型
主症:咳嗽痰多,胸闷气短,疲乏懒言,纳 呆消瘦,腹胀便溏,舌边有齿痕,舌苔白腻,脉 濡、缓、滑。 治法:健脾燥湿,理气化痰。 方药:陈夏六君子汤(《医学正传》)加减。党 参 30 g,茯苓 20 g,白术 15 g,陈皮 6 g,生半夏 15 g(先煎),生南星15 g(先煎),薏苡仁30 g,瓜 蒌皮15 g,桔梗12 g,浙贝母10 g,甘草10 g。 加减:痰涎壅盛者加白芥子 15 g、枳实 15 g; 肢倦思睡者加人参10 g、黄芪30 g。
5.2.2.1.3 阴虚痰热型
主症:咳嗽痰少,干咳无痰,或痰带血丝, 咳血,胸闷气急,潮热盗汗,头晕耳鸣,心烦口 干,尿赤便结,舌红绛,苔花剥或舌光无苔,脉 细数无力。 治法:滋肾清肺,化痰散结。 方药:百合固金汤(《慎斋遗书》)加减。生 地20 g,百合15 g,玄参15 g,当归10 g,浙贝母 10 g,守宫 6 g,夏枯草 15 g,瓜蒌皮 15 g,猪苓 20 g,鳖甲30 g(先煎),甘草10 g。 加减:痰黄如脓腥臭者,加鱼腥草30 g、知母 15 g、桑白皮10 g;五心烦热者加牡丹皮15 g、黄 柏15 g;口干欲饮者加天花粉20 g、天冬15 g;大 便干结者加火麻仁15 g、厚朴10 g。
5.2.2.1.4 气阴两虚型
主症:干咳少痰,咳声低微,或痰少带血, 颜面萎黄、暗淡,神疲乏力,口干短气,纳呆消 瘦,舌淡红或胖,苔白干或无苔,脉细如丝。 治法:益气养阴,扶正祛积。 方药:大补元煎(《景岳全书》)加减。人参 15 g,山药 30 g,熟地黄 15 g,当归 10 g,山萸肉 10 g,仙鹤草 30 g,西洋参 10 g,麦冬 15 g,五味 子10 g,猪苓20 g,山海螺30 g。 加减:痰粘难咯者,加桑叶 10 g、僵蚕 10 g、 海蛤壳 30 g;面肢浮肿者加葶苈子 15 g、茯苓 25 g、泽泻15 g;神志昏蒙者加全蝎5 g、蜈蚣3 g、 石菖蒲15 g。
5.2.2.1.5 肾阳亏虚型
主症:气短,动则气喘,或见面色晦暗,面 目浮肿,冷汗自出,腰膝酸软,咳嗽痰少,畏寒 神怯,舌淡而嫩胖,脉沉细。 治法:温阳补肾,纳气平喘。 方药:人参蛤蚧散(《医垒元戎》)加减。蛤 蚧1对,人参15 g,北杏仁10 g,川贝母10 g,桑 白皮 15 g,茯苓 15 g,杜仲 15 g,肉桂 6 g,沉香 10 g,熟附片10 g(先煎)。 加减:呼多吸少,咳喘甚者,加葶苈子15 g、 大枣15 g;痰多壅盛,动则喘促者,加苏子15 g、 前胡 15 g、橘红 10 g;形寒肢冷者,加干姜 10 g、 当归10 g、鹿角霜15 g。 肺癌的辨证治疗是中医治疗的核心,在具体 诊治过程中也可参考我国著名的中医肿瘤学家、 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等专家的肺癌学术思想和 用药经验,如朱良春、刘嘉湘、周岱翰、朴炳 奎、潘敏求、郁仁存、李佩文、刘伟胜和刘亚娴 等中医大家。中医治疗疗程的时间长短需根据患 者身体状态、临床分期、治疗方式和预后指标的 不同而灵活调整;总体建议中医治疗疗程 1 年以 上,服药期间定期检查血分析、尿液分析、肝肾 功能。
5.2.2.2 辨证用药
临床上肺癌患者常见咳嗽、咳血、胸痛、疲 乏、胸腔积液等症状及并发症,可多症并存,治 疗上可在辨证的基础上加减用药,以改善症状。
5.2.2.2.1 咳嗽
咳嗽病位在肺,与脾、肝有关,久则及肾。咳嗽的辨证,首先要辨明外感、内伤,以及其见 证的属虚属实。肺癌患者多属内伤咳嗽,因肺气 亏虚、脾虚生痰、肝火犯肺或肾失纳气,以致肺 气失宣,肺气上逆。在治疗方面,当以宣肺化痰 为基本治则,根据虚实夹杂及脏腑辨证进行辨证 用药[39-41] 。 咳嗽咽痒,咳稀白痰,流清涕,恶寒发热, 多为风寒外袭,治以疏风散寒,宣肺止咳,可选 用麻黄、荆芥、紫苏梗、杏仁、桔梗等。 干咳,咽痛,痰少难咳,或痰中带血丝,舌 红而干,苔薄黄,脉浮数,多为风燥伤肺,治以 清肺润燥,可选用桑叶、北杏仁、川贝、沙参、 枇杷叶等。 气短声低,痰多色白,自汗,恶风,倦怠无 力,舌淡,苔白,脉细弱,多为肺脾气虚,治以 健脾补肺,补土生金,可选用党参、白术、陈 皮、法半夏等[12] 。 干咳,咳声短促,口燥咽干,声音嘶哑,午 后潮热,盗汗,消瘦,舌红,少苔,脉细数,多 为肺阴亏耗,治以养阴清热,润肺止咳,可选用 麦冬、天冬、天花粉、款冬花、紫菀等。 痰白清稀,舌淡苔白滑者,属寒痰,治宜温 化寒痰,常用细辛、干姜、蛤蚧、半夏等;咳声 重浊,痰多色白黏腻,胸脘痞闷,多为痰湿蕴 肺,治以燥湿化痰,理气止咳,可选用半夏、茯 苓、陈皮、白芥子、苍术、化橘红等。 咳嗽时伴胸痛,痰多质稠,或黄稠,口干欲 饮,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多为痰热郁肺, 治以清热化痰,肃肺止咳,可选用黄芩、知母、 瓜蒌皮、蒲公英、鱼腥草等。 放疗后患者常见干咳,咽干灼痛,痰黄稠量 少难咳,偶有身热,舌红,少苔,脉滑数或细 数,多为气阴两伤或邪热蕴肺,治以益气养阴或 养阴清热,可选用沙参、麦冬、连翘、知母、桔 梗、生地等。
5.2.2.2.2 咳血
咳血属“血证”范畴,病位在络脉。咳血的 辨证,需辨别虚实,实证多由火热、瘀血引起, 火热熏灼、迫血妄行,或者血溢脉外、瘀血阻 络;虚证一般为气虚不摄,血不归经所致。在治 疗方面,当以治火、治气、治血为主,根据虚实 来辨证用药痰中带血或咳血,口干咽痒或咽痛,身热恶 风,头痛,多为燥热犯肺,治以清热润肺,宁络 止血,可选用桑叶、沙参、藕节、侧柏叶等。 痰中带血或咳血,咳嗽痛引胸胁,烦躁易 怒,目赤口苦,舌红,苔薄黄,脉弦数,多为肝 火犯肺,治以清肝泻肺,凉血止血,可选用仙鹤 草、黄芩、石膏、知母、茜草等。 痰中带血或咳血,血色紫暗,胸胁刺痛,部 位固定,舌青紫有瘀斑,脉涩,多为瘀血阻络, 治以通络祛瘀,凉血止血,可选用田七、丹参、 生地、鳖甲等[42] 。 咳血量大,血色较淡,倦怠乏力,不欲饮 食,舌淡苔白,脉细,多为气虚不摄、脾不统 血,治以益气摄血,可选用人参、黄芪、茯苓、 阿胶、茜草、炮姜炭等。
5.2.2.2.3 胸腔积液
胸腔积液属“痰饮”“悬饮”范畴,病位在三 焦。痰饮为病,虚多实少,本虚标实,辨证首辨 二者主次,悬饮主要为三焦气化失职,肺、脾、 肾功能失调导致,留于胁下。在治疗上首重温阳 化气,同时根据虚实以辨证用药。 胸胁疼痛,呼吸困难,咳逆气喘,不能平 卧,或仅能偏卧于停饮一侧,病侧肋间饱满,舌 淡,苔白,脉沉弦或弦滑,为饮停胸胁,治以泻 肺祛饮,可选用葶苈子、桑白皮、猪苓、车前 子、防己等。 呛咳时作,口干咽燥,午后潮热,手足心 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此为阴虚内热,治以 滋阴清热,可选用沙参、麦冬、桑白皮、天花 粉、太子参、石斛、玉竹等。 气喘气促,动则尤甚,胸闷,纳少,形寒肢 冷,神疲乏力,舌淡、胖大,苔白滑,脉沉细, 此为脾肾阳虚,治以温脾补肾,可选用附子、桂 枝、干姜、黄芪、白术、补骨脂、蛤蚧等。
5.2.2.2.4 胸痛
胸痛属于“痛症”范畴,病位在络,不通则 痛,肺癌病胸痛为本虚标实,发作时以标实为 主,缓解时以本虚为主,辨证首在辨虚实,次分 寒、热、痰、瘀等。治疗上“未发以扶正气为 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43] 。 痛引胸胁,情绪波动时加剧,目赤口苦,舌 红,苔薄黄,脉弦数,多为肝火犯肺,治以清肝泻肺,可选用蒲公英、黄芩、石膏、知母等。 胸胁刺痛,部位固定,活动时有加剧,舌青 紫有瘀斑,脉涩,多为瘀血阻络,治以通络祛 瘀,活血止痛,可选用田七、鳖甲、守宫、地 龙、僵蚕等。 胸部闷痛,部位不定,阴雨天加重,痰多色 白黏腻,多为痰湿蕴肺,治以燥湿化痰,理气止 痛,可选用半夏、茯苓、陈皮、枳壳等。 胸部隐痛不适,喘促短气,吸多呼少,语声 低微,汗出肢冷,舌淡,苔薄白,脉沉弱,多为 肺肾两虚,治以益肺补肾,可选用人参、白术、 附子、蛤蚧等。
5.2.2.3 辨病用药
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可以加用2~3味具有 辨病抗癌中草药,如白花蛇舌草、浙贝母、壁 虎、半枝莲、半边莲、山慈菇、猫爪草、露蜂 房、鱼腥草、龙葵草、蛇莓等[43] 。 5.2.2.4 辨证选择用药
5.2.2.4.1 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
根据病情选择应用鹤蟾片[44] 、康莱特软胶 囊[45] 、消癌平片[46] 、安康欣胶囊[47] 、参一胶囊[48(] 证 据级别 D)、鸦胆子油软胶囊、复方红豆杉胶 囊[49] 、益肺清化颗粒[50] 、金复康口服液[51(] 证据级别 B)、正元胶囊[52] 、回生口服液[53] 等中成药。
5.2.2.4.2 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根据病情选择应用康莱特注射液[54(] 证据级别 B)、艾迪注射液[55(] 证据级别 C)、消癌平注射液 (证据级别 D)、鸦胆子油乳注射液[56(] 证据级别 B)、康艾注射液[57(] 证据级别B)、华蟾素注射液[58] (证据级别 B)、参芪扶正注射液[59(] 证据级别 C)、 榄香烯注射液[60(] 证据级别B)等。
5.2.2.5 中医特色疗法
5.2.2.5.1 中药外敷治疗癌痛
蟾乌巴布膏,由蟾酥、川乌、两面针、重 楼、关白附、三棱、莪术、细辛、丁香、肉桂、 乳香、冰片等组成,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 功效,用于肺癌引起的疼痛。用法用量:外用, 直接将药物敷于疼痛部位,或外敷于天突穴、膻 中穴等。一次1贴,1~2天换药1次。 癌理通,由白药膏、蟾酥、制马钱子、毛麝 香、寮刁竹、大梅片、金牛皮、冰片等组成,具 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之功效,用于肺癌引起的疼痛。用法用量:外用,外敷前洗净患处皮肤, 癌理通膏药 1 张,烘热软化,數贴局部或疼痛部 位,用手轻轻在膏药上按摩3~5分钟,使之贴附 紧密。每天2次,10天为一疗程。
5.2.2.5.2 胸腔内给药治疗癌性胸腔积液
胸腔内给药治疗对肺癌胸腔积液有较好的治 疗作用。对肺癌胸腔积液患者进行胸腔积液抽取 术及引流术治疗后,予相关药物胸腔内给药,可 选用鸦胆子油乳注射液、榄香烯乳注射液(证据级 别D)等药物,可不同程度控制胸腔积液的形成。
5.2.2.5.3 针灸
根据患者病情辨证应用体针、头针、电针、 耳针、腕踝针、眼针、灸法、穴位埋线等方法。 对于肺癌合并有咳嗽患者,可选用列缺、肺腧、 天突、风府、风门、百劳等;对肺癌切除术后疼 痛患者,可选用合谷、阳陵泉、外丘、三阳络、 阿是穴;肺癌骨转移患者,可选用大椎、华佗夹 脊、命门、肾俞、委中、阿是穴;对于其他伴随 症状的患者,如腹胀、便秘等,也可循经取穴, 达到治疗的目的。
5.2.2.5.4 耳穴防治化疗所致消化道反应
主要选穴:胃、交感、神门、皮质下。治 则:和胃降逆、镇吐止呕。可配肺、气管、大肠 等穴。
5.2.2.5.5 穴位贴敷
主要选穴:肺俞、膏肓、膈俞、胆俞。兼 具调理肺气、理肺补虚、活血化瘀之功效(证据级 别C)。 5.2.3 肺癌常见副反应的中医药治疗 5.2.3.1 化疗所致毒副反应
5.2.3.1.1 消化道反应
消化道反应是肺癌患者化疗期间的常见毒副 反应,临床多见厌食、恶心、厌油腻、呕吐、嗳 气等表现。中医认为与脾胃运化功能失常相关, 病机为脾虚湿阻,升降失和。化疗药物性属寒 凉,损伤脾阳,胃失和降所致。 治则:和胃降逆,健脾祛湿。 方药:健脾和胃方加减,由党参、白术、茯 苓、炙甘草、陈皮、法半夏、木香、砂仁、厚 朴、鸡内金、山楂等药物组成。
辨证加减:
胃纳不佳,食入难化,脘腹胀 闷,喜温喜按者等属脾胃虚寒者,加干姜、丁香、高良姜、麦芽、莱菔子、豆蔻仁、神曲;
反复干呕,口燥咽干,胃中嘈杂等属胃阴不足 者,加麦冬、天冬、石斛、花粉、知母、粳米;
呕吐酸腐,嗳气频作,大便干结,气味臭秽等 属肝气犯胃者,加黄芩、黄连、吴茱萸、柴胡、 枳实、旋覆花、代赭石、香附、川楝子、郁金;
呕吐清水痰涎,胸脘痞闷,头眩心悸等属痰湿 内蕴者,加竹茹、橘皮;
呕吐之物完谷不化, 伴汗出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胖,脉沉细者,可 加制附子、肉桂、高丽参。因肿瘤患者多胃气已 伤,遣方用药时应避免腥臊恶臭或对胃有明显刺 激之品,如地龙、水蛭、乳香、没药等,当以气 味淡薄、平和、芳香醒脾者为宜。
其他治法:
针灸:脾胃虚寒者取穴膻中、 中脘、关元,每次每穴温灸20分钟;胃阴不足者 取穴内关、足三里、中脘、合谷、公孙,常规针 刺,平补平泻为主;肝气犯胃者取穴内关、足三 里、中脘、阳陵泉、太冲,常规针刺,平补平泻 为主(证据级别D)。
穴位贴敷:脾胃虚寒者取穴 双肺俞、脾俞、胃俞、足三里;胃阴不足者取穴 双肺俞、胃俞、足三里、内关;肝气犯胃者取穴 双肺俞、脾俞、阳陵泉、太冲。每日一次,四小 时后取下(证据级别C)。
耳穴压豆:脾胃虚寒者 取穴交感、皮质下、胃、脾、肾;胃阴不足者取 穴交感、胃、贲门、食道、神门;肝气犯胃者取 穴交感、神门、胃、肝、脾。隔日一次,每日自 行按压3~5分钟,3~4次每日。
5.2.3.1.2 骨髓抑制 骨髓抑制是化疗最常见副反应之一,根据其 头晕、乏力、腰膝酸软、易外感发热、出血等临 床表现,此病属中医“虚劳”“血虚”范畴,其主 要病因病机为脾肾亏虚,髓海失养。化疗药物属 有毒之品,伤及脾胃,致脾胃失和,气血生化乏 源;伤及肾府,则致肾精肾阳亏损,精不养髓, 髓海失养,故致阴血亏虚。 治则:健脾补肾,养血生髓。 方药:健脾补肾方加减,由党参、白术、茯 苓、炙甘草、熟地黄、白芍、当归、枸杞子、山 萸肉、鸡血藤等药物组成。
辨证加减:
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夜尿频 多者,加蛤蚧、淫羊藿、巴戟天;
心悸怔忡、 失眠多梦,肢萎体软,肌肉消瘦者,加远志、酸枣仁、龙眼肉、牡蛎、龙骨;
低热汗出者,加 黄连、牡丹皮、银柴胡、地骨皮、浮小麦;
疼 痛拒按,痛有定处,入夜尤甚,肌肤甲错者,加 桃仁、红花、香附、鳖甲、炮山甲。 其他治法:中药膏方可有效降低化疗后骨髓 抑制的发生率及缓解骨髓抑制的程度。膏方作为 中医药最具治疗特色的手段之一,有调、补、 防、治四大功效,针对骨髓抑制,主要以健脾补 肾、调和气血为主要治则。
5.2.3.1.3 周围神经毒性 周围神经毒性是抗肿瘤药物的常见毒性反 应,其主要表现为手指、足趾对称性的麻木感、 触觉异常、疼痛,严重时可伴有腱反射减退或消 失、四肢感觉障碍、肌肉疼痛或无力、运动失调 等。肺癌化疗后周围神经毒性可归属于中医“血 痹”范畴。血痹病因在于气血虚弱,邪入阴分所 致。化疗药物属大毒之品,长期应用可耗损阳 气,阳气不足无以温煦血脉,血行不畅;加之寒 邪痹阻筋脉,脉络瘀阻,致使肢体末梢麻木,感 觉障碍[61] 。 治则:温经通脉,活血消瘀。 方药:和血通痹方加减,由当归、川芎、艾 叶、桂枝、赤芍、丹参、牡丹皮、路路通等药物 组成。
辨证加减:
肢体关节疼痛酸楚,呈游走性 者,或伴恶风、头痛、发热等表证,可加用防 风、秦艽、麻黄等;
伴腰背酸痛、腰膝酸软 者,可加杜仲、桑寄生、淫羊藿、续断等;
伴 肢节肿胀、活动不利、舌苔白腻者,可加黄芪、 薏苡仁、苍术等;
伴局部皮肤寒冷感、遇冷则 痛甚者,可酌情加附子、川乌、细辛等;
伴肤 色晦暗、皮下硬结、瘀斑,舌暗紫,脉弦涩者, 可加用桃仁、红花、三七、地龙等。
其他治法:
外洗法:予桂枝 10 g,赤芍 15 g,川芎 20 g,丹参 30 g,威灵仙 30 g,徐长卿 30 g 中药汤剂对手足局部进行外洗、浸泡,汤药 以温热为宜,每日 1 次,每次 30 分钟。
针灸: 选用曲池、内关、合谷、血海、足三里、三阴交 作为主穴,并根据患者临床症状进行随证加减, 如指尖或趾尖麻木者,加十宣、气端局部放血; 运动功能障碍或肌肉萎缩者,加阳陵泉及手足阳 明经的腧穴;痰湿盛者加丰隆。内关、合谷直刺0.5~0.8寸,施以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法;曲池、血 海、足三里、三阴交直刺 1~1.2 寸,施以提插 捻转补法。针刺治疗每天1次,每周6次(证据级 别D)。
5.2.3.1.4 癌因性疲乏
随着肺癌疾病的发展或在抗肿瘤治疗过程 中,50%~90%的患者会出现癌症相关性疲乏 (Cancer-relatedfatigue,CRF)。2020年版美国国立 综 合 癌 症 网 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指南对癌因性疲乏的定义是:一 种扰乱机体正常功能的非同寻常的、持久的、主 观的劳累感。它的特点是发展快、程度重、能量 消耗大,且持续时间长(一般大于或等于6个月), 不能通过休息和睡眠得到缓解,可明显降低癌症 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癌症患者的治疗和康复。 癌因性疲乏患者的主要症状为体倦乏力,食少纳 呆,食后腹胀,或神疲懒言、面色萎黄、恶心呕 吐、胸闷等。中医认为,此病可归属于“虚劳” 范畴,以脏腑功能衰退,气血阴阳亏损为主要病 机,多以虚证为主,虚实夹杂,病位主要在脾、 肾,兼气滞、痰湿、血瘀等病理因素[62] 。 治则:健脾益气,养血生髓。 方药:八珍汤合金匮肾气汤加减,由熟地 黄、当归、川芎、白芍、人参、白术、茯苓、甘 草、熟附子、肉桂、山萸肉、山药等药物组成。
辨证加减:
口干咽燥,不思饮食,大便干 结,舌干少苔者,加沙参、麦冬、玄参、神曲、 桑寄生、桑葚子;
眩晕耳鸣,五心烦热,盗汗 者,加女贞子、旱莲草、鳖甲胶、龟板胶、浮小 麦;
腰膝酸软,畏寒肢冷,下利清谷或五更 泻,面色 白者,加鹿角胶、蛤蚧、补骨脂。
其他治法:
中成药:参苓白术散、参芪扶 正注射液(证据级别C)、正元胶囊、复方阿胶浆等 中药制剂可改善虚证癌因性疲乏。
艾灸:选用 神阙、关元、气海、中脘为主穴,每次每穴艾灸 20分钟(证据级别C)。
针灸:选用百会、神门、 关元、三阴交、足三里、血海、合谷等穴位为主 穴,根据患者临床症状配合阿是穴进行常规针 刺,可配合电针(证据级别D)。
5.2.3.2 靶向药物所致毒副反应
5.2.3.2.1 靶向药物相关性皮疹
皮疹是肺癌靶向治疗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在使用EGFR-TKI类药物治疗过程中皮疹的发生率 高达60%~80%。其最主要的表现为痤疮样皮疹, 也称为丘疹性皮疹,表现为红色丘疹和/或脓疱, 分布于面部、头皮、胸部、背部、腹部或大腿。 中医认为,靶向治疗所致皮疹属中医“药疹”“肺 风粉刺”范畴,其总的病因病机为阴虚血燥在 内,毒邪结聚在外。药毒之邪侵扰腠理,火毒炽 盛,燔灼营血,肺经郁热不得外泄,故外发于皮 肤;邪毒入里化热,灼伤阴津,故肌肤失养。而 辨证使用中药口服和外洗治疗,不仅可缓解皮 疹、瘙痒等反应,且不会降低分子靶向药物抗肿 瘤疗效[63-64] 。 治则:疏风清热,养阴润燥。 方药:荆防四物汤加减,由荆芥、防风、生 地黄、赤芍、当归、川芎、白鲜皮、紫草、蝉蜕 等药物组成。
辨证加减:
皮疹红斑、丘疹、水疱,皮肤 肿胀,皮损、甚至渗液者,加萆薢、苦参、徐长 卿、紫草;
皮损潮红,有丘疹、瘙痒,抓后糜 烂渗出者,加白鲜皮、苍术、茯苓;
病程日 久,反复发作,皮损色暗,皮肤粗糙、脱屑、皲 裂,瘙痒难忍者,加蝉蜕、丹参、当归、乌梢 蛇、防风;
四肢麻木者,加海风藤、赤芍、路 路通、三棱;
火烁肺金、口干咽干者,加麦 冬、百合以养阴润肺;
皮肤红肿热痛明显,加 金银花、蒲公英。
其他治法:
外治法:可予金银花、蒲公 英、地肤子、关黄柏、紫花地丁、白鲜皮、冰片 等中药汤剂或“止痒平肤液”(由黄芩、苦参、白 鲜皮、马齿苋等组成)外敷或浸泡皮疹处,每日 2 次。
食疗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予辨证使用食 疗方以辅助治疗。如出现丘疹或脓疱疹,可予生 地藕节绿豆汤(生地黄 30 g,藕节 300 g,绿豆 100 g,蜜糖适量)以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对于全 身多发皮疹红肿热痛或溃烂渗液者,可予乌蛇薏 米汤(乌梢蛇干20 g、薏苡仁50 g、猪脊骨300 g), 以清热解毒,滋阴祛湿;对于皮肤斑疹、脓疱, 伴见口干、尿黄者,可予银花茅根竹蔗水(金银花 30 g、鲜白茅根200 g、竹蔗400 g),以清热解毒, 宣肺利水。
5.2.3.2.2 靶向药物所致腹泻
腹泻是肺癌靶向药物治疗的常见不良反应之一,其主要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加,粪质稀薄,水 分增多,并往往伴随发热、乏力、脱水等症状。 本病属中医“泄泻”范畴,总的病机为脾胃虚弱 为本,湿浊阻滞为标。脾为阳土,喜燥恶湿,脾 气亏虚无以运化水湿,则湿邪内生;湿邪困脾, 泄泻乃成。 治则:理气化湿,暖脾止泻。 方药:藿香正气散合平胃散加减,由藿香、 大腹皮、法半夏、白芷、紫苏叶、茯苓、苍术、 厚朴、陈皮、炙甘草组成。
辨证加减:神疲乏力,腹胀纳少,少气懒 言,舌苔淡白者,加党参、白扁豆、莲子、人 参、山药、薏苡仁等;
食滞伤胃,嗳腐吞酸, 泄下物酸腐臭秽,舌苔厚腻,脉滑或沉实者,加 山楂、砂仁、鸡内金等;
肝气郁结,嗳气吞 酸、善太息者,加柴胡、郁金、川楝子等;
肾 阳虚衰,症见神疲乏力,腰背冷痛,五更泄泻, 舌淡胖苔白,脉沉弱而迟者,加四神丸(肉豆蔻、 补骨脂、五味子、吴茱萸)等;
久泻脱肛者,加 黄芪、升麻、干姜等;
郁而化热者,症见急躁 易怒、泛酸嘈杂、呕吐、口苦、舌红、苔黄,脉 弦数,加黄连、栀子等。
其他治法:
穴位敷贴:将丁香、生半夏、 吴茱萸、炮附片、肉桂等中药碾成粉末,并用生 姜汁调和成糊状,制成贴剂,选用中脘穴、内关 穴、神阙穴等进行敷贴,每天贴敷6小时,连续贴 敷 3~5 天。
隔姜灸:在神阙穴上放置 3~4 mm 新鲜生姜片,并在姜片上穿刺数个小孔,在生姜 片上点燃艾炷,每日1次,连续3天。 5.2.3.2.3 靶向药物所致口腔黏膜炎 口腔黏膜炎是靶向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之 一,其症状表现为口腔黏膜溃疡、局部剧烈疼 痛,好发于软腭、舌、齿龈、口底、颊黏膜、甚 至咽喉等部位,严重时可影响患者进食。
本病属 中医“口疮”范畴,其病机主要为心脾积热、阴 虚火旺。口为脾之窍,舌为心之苗。因心脾积 热,肾阴亏虚,相火无制,火热上炎口舌,而见 口腔黏膜溃疡。
治则:养阴清热,清心泻火。
方药:清胃散方加减,由生地黄、当归、牡 丹皮、黄连、灯芯草、桑叶、升麻组成。
辨证加减:
热盛伤阴者,加用知母、黄柏、玄参、天花粉、蒲公英、连翘;
大便秘结 者,可加用大黄、芒硝、玄参;心烦失眠者,可 加用栀子、竹叶、麦冬;
手足心热,失眠多 梦,夜间盗汗,舌红少苔或有裂纹,脉细数者, 可加用鳖甲、龟板、北沙参;
口腔黏膜疼痛不 明显,色淡暗,经久不愈,伴倦怠乏力,面色 白,或腰膝酸冷,大便溏烂,小便清长者,上方 去黄连、灯芯草、桑叶,加用黄芪、党参、白 术、茯苓、干姜、熟附子。
其他治法:
中药含漱法:可予大青叶15 g、 玄参15 g、甘草5 g,煎成500 mL含漱液,或康复 新液,每日含漱口腔3次。
生活调护:用药期间 发生的口腔黏膜炎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积极 预防与调护,如注意口腔卫生,早晚刷牙,饭后 漱口;避免进食硬物,以防损伤口腔黏膜;佩戴 义齿者,需注意义齿的机械刺激损伤黏膜。而对 于已发生口腔溃疡的患者,饮食需多加注意,如 实火口疮者,忌食辛辣刺激、肥甘厚味之物;虚 火口疮者,忌食生冷寒凉之物,同时颐养心性, 戒忧思、恼怒。不宜过劳,避免劳累或熬夜损伤 正气。
5.2.3.3 放疗所致毒副反应
5.2.3.3.1 放射性肺炎 现代中医将放射治疗定义为“火毒”之邪, 火毒之邪直袭肺脏,灼伤肺阴,濡润失常,致肺 宣降受阻,气机阻滞于内,气行不畅,津液输布 失常,肺为储痰之器,痰火搏结,共同导致了咳 嗽、发热、胸闷、气喘、呼吸困难等症状。中医 治疗放射性肺炎,以养阴、清热、解毒为主要治 法。 治则:益气养阴,清热解毒。 方药:清燥救肺汤加减,由桑叶、石膏、甘 草、胡麻仁、阿胶、枇杷叶、人参、麦门冬、杏 仁组成。
辨证加减:
咳嗽明显者,加浙贝母、化橘 红、桔梗等;
咳黄稠痰,伴胸痛者,加用瓜 蒌、桔梗、知母等;
午后潮热者,加用银柴 胡、青蒿、鳖甲等。
其他治疗:中医定向透药治疗仪:先将药片 (药方由北沙参、麦冬、玄参、白及、金银花、生 地黄、炙甘草等组成)连接在2个电极板上,患者 取坐位或俯卧位,将其分别粘贴左右肺俞穴位上,根据患者耐受程度调好所需参数,接通电源 开始治疗。治疗结束后药片固定于原穴位上2~4 h, 以确保药物充分通过皮肤吸收。1 次/天,30 min/ 次,7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3~4个疗程。
5.2.3.3.2 放疗所致口腔黏膜炎 具体可参考靶向药物所致口腔黏膜炎章节, 在此基础上,注意放疗在中医属火毒之邪,在辨 证过程中注意养阴清热,泻火解毒。
5.2.3.3.3 放疗所致骨髓抑制 具体可参考化疗所致骨髓抑制章节,放疗易 耗气伤阴,故在具体辨治过程中需注意滋养肝 肾,固护阴液,养阴清热。
6 肺癌的中西医结合护理调养
6.1 生活护理
戒烟:抽烟是肺癌的主要危险因素,85%的肺 癌死因可归咎于抽烟。主动抽烟和被动抽烟使肺 癌的危险增加。 控制体重:肿瘤患者的营养与运动指南建 议肿瘤患者保持健康的体重,维持 BMI 在 18.5~ 25 kg/m2 。
呼吸功能锻炼:呼吸功能锻炼是改善肺癌患 者肺功能以及提高综合治疗耐受力的有效方法。 患者通过系统的呼吸功能锻炼,能使呼吸肌群在 锻炼中受到刺激,肌力逐渐加强,肺顺应性增 加,保障有效的通气。 改善环境卫生:注意保持所处室内的相对湿 度,减轻空气干燥对患者呼吸道的干扰,另外也 要保持空气的清洁,避免烟雾及扬尘的刺激。患 者干咳或少痰者,可以通过蒸汽或喷雾吸入,以 湿润气道,减少刺激。患者痰多不易咯出者,可 以进行化痰或者吸痰,常规雾化、翻身、叩背、 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传统养生气功:八段锦、太极拳等可疏通经 络、改善气血,缓解焦虑,强身健体,促进患者 脏腑恢复。
五行音乐疗法:五行音乐作为中医特色护理 方法,强调五脏、五行、五种音乐调式特性间相 互关系。可通过不同调式声波震荡影响机体气 机,促使气血运行协调,维持脏腑功能稳定,使 患者保持心平气和心态,放松精神,陶冶情操, 改善癌因性疲乏症状,从而达到宁心养身目的。
6.2 饮食调护
肺癌患者应合理膳食和体力活动,饮食上应 加强营养。食物要多样化,以植物性食物为主, 多食蛋白、蔬菜、水果。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高 脂肪、低维生素及低纤维膳食,不吃或少吃烟熏 油炸过度的食物。多摄入水果、蔬菜有益于肺癌 患者的预后。十字花科蔬菜,包括青菜、白菜、 白萝卜、圆白菜可以提高肺癌相关生存率。处于 治疗阶段和早期恢复阶段的患者少食多餐,选择 易于吞咽的食物。体重减轻的患者可以服用高能 量营养补充制剂。当摄入的饮食不能满足患者的 营养需要时,可选择服用补充特定微量元素或矿 物质的营养制剂。 中医食疗是基于中医脏腑经络理论和药物与 食物的四气五味理论,强调因人而异,辨证施 膳。注意避免滥用所谓“保健”或“防癌”食 物。合理进行食疗,既能保证肿瘤患者足够的营 养,又能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改善患者体质, 并缓解症状,提高生存质量。食疗可根据肺癌病 期与辨证进行配膳:如肺癌放疗期间容易造成热 毒伤阴,可选用具有清热生津、凉血解毒的食 物,如银杏橄榄冰糖水、荠藕甘露饮等;术后患 者,元气损伤,多表现出神疲乏力,四肢无力, 睡眠不安,胃口差,可选用补气养血食物;肺癌 化疗患者,以消化系统的毒副反应为主要临床表 现,见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胸闷脘痛,大便滞 下等,可选用开胃醒脾的砂仁炖猪肚、白果淮山 粥;骨髓抑制为主者,如贫血或白细胞明显下 降,出现神疲乏力等症状,则宜补肾生髓,食冬 虫草炖水鸭,枸杞海参瘦肉羹等;若患者表现为 痰湿内蕴,多见体形肥胖,腹部肥满,胸闷,痰 多,容易困倦,身重不爽,则选用健脾渗湿、和 胃消食的食物,如石莲淮山粥,水鱼圆肉薏苡仁 汤等。
6.3 心理疏导
肿瘤患者容易出现悲观、绝望、恐惧、愤 怒、幻想、自私、焦虑不安、孤独、否认等心 理。这些与中医理念中的“情志”相关。对待肿 瘤患者,医护人员要注意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采用中医学“七情养生”法进行情志护理,包括 以情胜情、语言感化、心理疏导、转移注意力等。
展望:
肺癌的中医病机,涉及气滞、血瘀、痰凝、毒 聚等多种因素,影响脏腑功能,这与现代医学认为肿瘤是一种全身性疾病观念相符,但中医病机与现代医学之间的相关性和规律性尚需进一步的 科学阐释;再比如,肺癌的中医辨证存在客观 化、量化、标准化等方面不足;肺癌的辨证与现 代医学的影像、病理、分期等存在何种关联,还 需要借鉴现代技术和方法,从临床、诊断等多方 面开展大量的研究工作;同时,肺癌中西医结合 的诊疗规范也需要更高的循证医学证据来支撑。 随着中西医各种理念的互相融合,各种中西医结 合手段和治疗方法的不断发展,在提高生存期的 同时兼顾安全性和生活质量,成为中医和西医治 疗肺癌的共同目标。中医需要充分发挥个体化治 疗和有效低毒的优势,重视循证医学证据的积 累,结合辨病治疗,与现代医学不断优势互补, 从而形成更加全面更加完善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 案,相信将为我国中西医结合事业 贡献一份力量,为广大肺癌患者造福。
限于篇幅,文献引用部分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