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广州市立锥收容城市立交桥吃喝拉撒睡听证会 |
分类: 剩闲斋 |
最近,电视、广播和报刊又是集中关注广东、广西一些城市立交桥下设立防流浪者的“立锥”,并认为这样的做法不人性,不雅观,刺痛的不仅是流浪者的心,也让观者寒心。我认为这样的浅薄思维是有失偏颇的,难道让流浪者住在立交桥下才是对流浪者的关爱,才是他们的归宿吗?很明显这样的说法站不住脚的。
之所以目前这么多人对“立锥”突然的关注,实际上是这些人并不了解出现立交桥下“立锥”的演变过程。早在上世纪80年代,广州市立交桥下“立锥”就比比皆是了。那时南方的经济突飞猛进,引来各地大量找工作的流动人口,尤其北方农民为多。当然这样巨大的人群,大多数人一下很难找到工作和立脚之地,他们中的绝大部门人进入了流浪者的群体。这些人为了有立脚之地,很自然就选择了交通要道周围,毕竟他们对新的环境很不了解。然而,南方的暑热、多雨和多蚊虫,恐怕只有去过和生活过一段时间的人才能体会得到。在众多的流浪群体中,很多人还抗着被子,赤裸身子,栖息在立交桥下。吃喝拉撒睡不说,还有很多的生活垃圾和捡来的破烂,卫生条件极差,很多流浪者都有中暑和生病的情况。这些可以按下暂且不表,单说当时广州市还没有“禁摩”,来回穿行马路的流浪者,更让风驰电掣的汽车和摩托车不断紧急避让,险象环生。
当然,广州市也有收容流浪者的队伍,但是面对这样大的流浪群体,可以说杯水车薪,而且,由于流浪人群不了解收容的是怎么回事,常常是一哄而散,丢下一片垃圾。每次收容也只是抬走一些伤病老弱者。本人非城市城市管理者,不了解具体情况,但是,我觉得作为一个城市,能处理的面面俱到也是不容易的。我们不能只看到流浪者的一面,还应该看到听到市民的意见。没有生活在当地的人,可能体会不到那种特殊环境下的生活状况,流浪人群收容不过来,不仅环境恶劣,交通也成问题,当地市民已经很不满意了。
我们从广州一地,也能略知其他地方的“立锥”的情况。固然,现在流浪者相对少了很多,已经不是过去的那种状况,流浪者的收容情况也有了改善,但城市“立锥”是否还需要,本人觉得还要看当地市民的意见。我们不能用偏见,或者想当然来看待当地市民的意见和流浪者的情况,而是应该用现代城市管理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的问题。现在,水电油涨价都要开听证会,这个关系到流浪者和广大市民的事情,也可以通过听证会来解决,而不是像现在网上那样,人人都像监督人员,看到不满意就发表意见,但又提不出解决的方法,更有许多不懂装懂者乱发表不切实际的意见,事不关己,站着说话不腰疼。
前一篇:揭秘健康“黑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