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些人对“狼爸”的谈论是对教育的曲解

(2011-11-17 13:19:00)
标签:

狼爸

《雾都孤儿》

《弟子规》

小皇帝

教育

分类: 剩闲斋

一些人对“狼爸”的谈论是对教育的曲解

“狼爸”把三个孩子送进北大是好事还是坏事,其实与真正的教育无关,只能说他们是在对一种“培训技能”的好与坏,或者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现在无论是报刊还是网上,舆论基本上都是一边倒,把“教育”与“技能培养”说颠倒了,甚至很多人都认为:这样的“教育”方法“让人担忧”、“孩子的噩梦”、“对成功理解的狭隘”等等不一而足。可见现在很多人并不懂得育人之道。

那么,是否舆论一边倒的时候,“狼爸”的所谓“教育”方式就有对错之分呢?其实有点头脑的人都能看得出,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在当今举国上下满大街都是“小皇帝”和“小公主”氛围中,以及不出“大师”(缺乏德育)的教育模式里,“狼爸”的“教育”方法:“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不过是一个一个极端走入了另一个极端。“狼爸”的教育方式能把三个孩子送入北大,难道“小皇帝”和“小公主”的溺爱教育方式就没有把孩子送入北大的先例吗?答案明显是也是“否定”的。每当新学年开学时,北大清华等名校,老少三代抗着大包小包送“小皇帝”和“小公主”上大学的也多得很。

实际上,技能的培养是没有一定之规的,可以严厉,也可以溺爱,或者两者兼而有之。这在现实的生活中是很常见的,所谓“因材施教”的意义就在于此,因为科学已经证明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无论是喜好、思考方式、接受能力、体质、甚至顽皮程度等等都是不一而同的。很明显,仅用一种方式是培养不出孩子的生活能力的。大概很多人小时候都听过《小猫钓鱼》的故事,那能说猫妈妈不让小猫吃鱼是残酷吗?所以,技能培训不应该讲求一定之规,但上升到“教育”是要严肃认真的。

很多人在大谈“狼爸”,或者“小皇帝”和“小公主”的“教育”方式如何如何不好的时候,其实暴露出来的是他们根本就不懂什么是“教育”,也不懂什么是“成功”的教育方式。“狼爸”和“溺爱”的育儿方式根本就不是“教育”的全部,而只是“教育”的一个枝节部分,即“技能”的培养,不能与“成功”相联系。这对于许多动物而言都会的一种“生存技能”的传授。在“动物世界”的影片中我们就能看到:阿拉斯加的野生棕熊,会教小熊如何找蜂蜜,如何在秋季鲑鱼回游时捕鱼等,同时也会“溺爱”小熊,但如果小熊“不听话”时,也一样受到狠狠的“教训”。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如果这点“生存技能”的东西也能算是“教育”,那我们人类可能还生活在“茹毛饮血”的时代。

其实,什么是“教育”,中国和国外都是没什么很大的区别的,都是把“德育”放在了教育的最重要位置上。《三字经》中首先提到的“教育”是从母亲“德育”开始的:“昔孟母择邻处”,然后才是文化教育“养不教父之过”。《弟子规》中也把“首孝悌,次谨信”放在了开篇,然后才是“有余力,则学文”。而西方的教育中,同样也把培养“绅士”放在了很高的位置上,认为“三代人培养出一个绅士”。这也说明中西方都把“修身养性'的道德教育放在了首位,而且都认为是“百年树人”。如狄更斯的作品《雾都孤儿》中,“好孩子”最终有好报,而“坏孩子”很可能就会最终走上断头台,从而告诫家长要教育孩子先学“好”,同时也让孩子们知道学“好”的重要性。《大卫·科波菲尔》这部作品更是认为“善良”才是人成功的根本。

现在搞清楚了“教育”的实质,其实也就辨明了“狼爸”的“狠”和“溺爱孩”的“爱”,并没有给孩子指出未来发展的人生道路,仅仅是让孩子获得了一种生存“技能”。这些孩子进了大学,或者不乏以后会有什么样的成功“高位”,也并不一定就踏上了光明的前途,很可能因“善”与“恶”的一念之差,就全部葬送。而道德教育好的孩子,也许在人生路途上,会遇到坎坷,失去很多的机会,但有高尚和善良的“心”,就获得了立于世之“本”,这种成功才是长久的。《易经》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宋朝大文学家苏轼曾经写过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三槐堂铭》,记述了三槐王氏的事迹,“一门忠义,百世流芳,经历千百年之后,他们忠厚仁恕的正气浩然令人神往。”正是“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

所以,我们现在反过来看一些人奢谈“狼爸”的“教育”方法对与错,其实根本就是一个误区,是对“教育”的曲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