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楚人
楚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387
  • 关注人气:14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去如来(换个题目,听起来舒服多了)

(2011-03-14 21:57:09)
标签:

杂谈

分类: 流水无声

汉语之造字造词,真是准确而生动。比如死去、活来,这个去与来,便是准确无比。死是一个终极目标,当然是一个绝大多数人都不愿努力的目标,活只是一个过程,却是目的。于是,目的与目标形成了差距,并且两者守在这差距的两极。当这两极的距离越来越小的时候,人的生命,离终点也就不远了——所以生命从来都是在向死亡靠近,是向死而“去”。从这一点来说,活“来”之“来”,何尝不是去?

 

佛家努力让人看得开,讲究修性,努力在精神上本质上重新认识这两极间的差距,于是生与死,便不再是相对的两极,而是相互的两“在”。我的理解,海德格尔之“向死而生”,是很有佛家这种观念在的。生不过是“此在”,死不过是“彼在”,佛言如去如来,这去来之间,没有了方向性,没有了取向,无所谓来去了。

 

道家逆天修命,所以它是反动的、革命的,反者道之动,死便成了生的动力,成了道的终极认识与超越目标。望文生意地这么理解,也是八九不离十的。把“性命双修”挂在口上容易,真要做到,——就算是认识到,又谈何容易。

 

从佛之修性与道之养命来说,修性易,养命难。所以悟道易,得道难。我相信我的朋友们中,是颇有几位是“悟道”了的。悟道了,并不就能做到了生死,超然物外。日本的一个什么禅师——我一直想不起他的名字——说,悟道之后,夜半醒来,听到窗外的风雨声,依然满怀悲伤,泪流满面。那时候修行的人之所谓悟道,是要通过“证”的,差不多是领到了毕业证,不是现在一些人说自己悟就真悟了。你看,他悟道了,依然是有着这生的悲伤。

 

说到日本人与死亡,离不了说说川端康成。他曾经有散文赞美死亡之美,最后也终于自己选择了主动地结束生命。日本人之死的美学观,我在三十岁之前是有些入迷的,现在觉得,它总有点变态,执着于相了。所以我在三十岁之前,是喜欢川端康成的,并且也喜欢日本文学;三十岁之后,就不喜欢了。

 

现在是过了四十岁,已经在去的路上,“来”也只是“来路”了。我大致上已经知道自己将以何种方式死去,也大致知道将去往何方——我是相信人死后的世界的,但不知道会在何时死。也许离那一天越近,就越明白,所谓“了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