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楚人
楚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387
  • 关注人气:14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病不求医,民间有良方

(2010-03-03 16:14:23)
标签:

杂谈

去年4月起,桂林晚报搞了一个活动,从民间征集一些偏方验方,在报上登出来,到了年底,征集到了两百多个方子,于是结集出了一本书,就叫《民间良方》。其实所谓“良方”,更多的不过是一两味草药,甚至或者就是一个鸡蛋,这样那样地一吃,那病也就治好了。比如感冒头痛发烧什么的,要弄到西医那里去,非得搞掉你三五百块钱不可,到了民间这里,也许用不着花钱,弄点草来煮了茶喝,也就没事了。专家们也许要指责这种做法非常不科学不卫生,但专家们的话,历来都等同于放屁的时候多,不听也罢。这本书里,所谓的组方不到十个,也都是老方子,是那些死掉了上百年的专家开的,一直在民间流传的,也不是现在活着的这些专家开出来的。

 

这本书一出来,真是火得不得了。过年前三四天,工厂加班赶出来四千本左右,在报社大厅里,就被那些排着队的老头老太太们买完了。工厂一边包装,这里一边卖,就像卖面包一样。过完年再包完了六千册,也就两三天卖完了。出版社入库三千册,不到一天,就已经被本社的员工开单开走了一千多册。看来老头老太太们是传统最大的维持者,支持者。传统这东西,确实是要靠一些老头老太太来保存,年轻人都热爱科学去了,反传统去了,对老人们传下来的经验,常常会不屑。但生活中,却又正缺不了这些经验。

 

报社看到这个火势,立马决定加印六万册。光是在桂林这么一个地方,一本书能够卖得这么火的,估计也是头一回。因为这书是我责编的,于是报社派了一个小女孩来采访我,让我说一说这书为什么会这么火。我说,那其实与我无关,人民需要的东西,总是能卖掉的。人民不需要的东西,你再怎么文化呀科学呀,人民都不会上当。你就算是叫科学家爷爷来谈科学,人家科学孙子也未必就信你的。但一个没文化的老爷爷来谈他一把草几十年来怎么治好了无数的感冒,人家那就不得不信了。“科学”也许在庙堂,但生活的智慧确实是在民间。

 

我这里摘录几个“良方”吧。说老实话,这实在算不上是什么方,充其量就是一点食物或者药草煮点茶喝。

 

风寒感冒:葱白(连须)、生姜片20克,水一碗煎开,加少量红塘,趁热一口气服下(葱、姜不需服下),并马上睡觉,全身出大汗即愈。

 

以前我感冒一次打针吃药半月多才好,有老中医告之,感冒初期鼻子堵塞,用老姜一小团拍碎或切成片,加红糖半块煮一大碗汤,趁热服了盖上被子让身体发汗,很快能好。试后果然有效。

后我改良此方:刚有感冒症状,就用老姜搓额头,使之发热;且比平时多穿一件衣服,以起到保温作用,如此感冒很快就能好。

夏日发热不退、口干舌燥:空心菜、马蹄各一斤,洗净(小儿适当减量),水煮当茶饮。烧退得稳定,不易反弹。

 

诸如此类。前些天我一个晚辈两岁多小孩发烧咳嗽,跑到医专附院去,又是验血又是透视,搞得非常科学,结果四百多块钱下来,还没个完。我说,弄点罗汉果姜汤喝下来,出出汗也就没事了。这些“方子”让西医看来,简直是毫无道理。

再比如胆结石:

 

将生姜刮去皮(姜皮属凉性),切四五片薄如纸状,置碗内。每天早晨起床,先饮开水一杯,再用开水将碗内姜片消毒后,入口含10~30分钟,慢慢咀嚼将姜片咬烂,让生姜气味在口腔内散发,扩散到肠胃内。坚持使用能治病强身,病友不妨一试。

来源:同学的父亲,患胆结石,每天坚持含姜,得以治愈。

 

金钱草60克,水煎代茶饮,每天一剂,连饮15~30天见效。

来源:民间土单验方

 

要是换作西医来治这胆结石,他会要你把这胆给割掉的。他们的思维是,胆都没有了,我看你石往哪里结。这种思维的高级阶段,就是“命都没有了,我看你病往哪里生”,所以西医治病的最高水平,就是把人治死。并不是我与西医有仇,一有机会就要骂几句,而是我可怜的妹子,那胆就给西医给割掉了。如果我早知道有这么一些民间的土方子,再怎么说我也会拦着她不要动手术。

 

“小病不求医,民间有良方”这广告词,是我想出来的,我本来想说,“有病不求医”,但盘文波(光盘)以为太过夸张,还是谦虚一点好。这本书桂林晚报社长毛登峰主编(这活动就是他提议搞的),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定价20元,也就是一包烟钱。省下一包烟,买这么一本书,回家放着,说不定哪天就用得着了。就算你吃错了其中某味药,也药不死你,包你比吃西药放心。不过因为其中的药草多出于南方,其经验也多出于南方人,估计对北方人不大实用。当然,还是那句话,北方人照着去吃,肯定也不会吃死人——比你看西医保险多了。

 

小病不求医,民间有良方

小病不求医,民间有良方

晚报大厅卖书场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