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特豪斯

标签:
沃特豪斯文化 |
分类: 流水无声 |
下午购书两册:《茨威格散文》(人民文学),《沃特豪斯》画集(吉林美术)。沃特豪斯这个人,以前我从没听说过。刀锋书店里也只有这一本画册,觉得不买下来有点对不住自己。
90年代初,着实收集过一阵这样的画册,以上海美术出版的为主,集中在印象派的作品。到了95年左右,立志不再读书写作,于是把这些书也都送了人,这一转眼间,又是十多年过去了。
我比较喜欢印象派的作品和人物,前接古典,后启现代,那真是最有个性的时代。到了塞尚之后的现代派,于我渐渐失去了吸引力。比如毕加索与达利,初见的时候确实给我一种震撼,但到了他们后期的一些作品,以及一旦成了一种“主义”,那就已经符号化了,更多的是技术而非体验,是可以模仿与复制的,所以读他们的作品多了,难免有千篇一律之感。我总以为,古典绘画是可以靠努力修得来的,现代派是可以靠聪明与技术做得出来的,而印象派这类作品,则是需要生命的体验与投入。前两年,曾经在网上收集了凡高所有能收集的画作图片,存在电脑里时不时看一看,不过这些数码的图片色彩过于艳丽,凡高的激情中硬生生添进了几分妖气,不过比起我以前收集的画册的那种阴暗来,却又有更强烈的刺激。有一年,北京举办过一次印象派画展,兴冲冲跑去看,其中最强烈的愿望就是想知道只在画册网络里见到的东东本来面目是怎样,却只有几幅自己熟悉的作品,并且百分之八九十都是一本32开书大小,难免有点失望。它们介于画册的阴暗与数码图片的艳丽之间,那种真实感是两者没法比的,因此在失望之余,也很激动。
--呆在北京的一个好处,就是常常能看到这样一些展览。你可以不和活着的人对话,却可以和这些死去了的人对话。文学作品可以不受场地的限制,这些艺术作品,你却只能在大城市里看到。这也是我有些留恋北京的原因。
今天买到的这个沃特豪斯,觉得还是非常喜欢。他的画作里的那种忧伤和忧郁,是我在别的作品里没有见过的。这种带点节制的忧伤,很容易打动人。他笔下的那些女巫与女妖,仿佛都是悲悯人间的心肠,比如《女巫喀尔克施毒》那一幅,题材取自奥维德的《变形记》(海神格劳克斯爱上水泽女神锡拉,但被锡拉拒绝,格劳克斯于是向喀尔克求助,喀尔克爱上了格劳克斯,她决心除掉锡拉,于是,喀尔克在通常锡拉沐浴的海域下毒,锡拉被毒药变成怪兽。),我感觉不出画里有什么怨毒,更仿佛是一种庄严的仪式。再比如《尤利西斯与赛壬》,这是西方画家喜欢的题材,在沃特豪斯这里那种与命运抗争的感受更为强烈。他的《奥菲莉亚》的那种凄美,就要比米莱的《奥菲莉亚》的凄艳来得高明;《阿波罗和达芙妮》里那种略带绝望的悲伤,也是我在别的同题材的画作里所没有见过的。哪怕他画的是欢乐甚至情色的题材,也是那种恰如其分的忧伤和忧郁,把读者带入到沉静里,一些潜藏久远的记忆,不愿提起的记忆,这时候都会浮上心头。
上网搜了一下沃特豪斯这个人,发现喜欢他的画作的人还真不少,能找到的作品也是一大堆,比我买的这个画册齐全多了。
女巫喀尔克施毒
谋杀母亲后悔恨的皇帝尼禄---沃特豪斯让尼禄在这一刻恢复了人性
风之花
阿波罗与达芙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