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协、孙亮、刘谌:倒霉的君王们
(2008-08-05 21:54:15)
标签:
杂谈 |
分类: 东拉西扯 |
陈留王刘协,比起少帝刘辨来,那要聪明强干多了。长安之乱,少帝与陈留王逃到乡间,董卓领军来迎,少帝吓得话都说不出,陈留王却是毫无惧色,迎上去对答如流。奇怪的是董卓居然看上了他,有意要废少帝而立刘协。是不是董卓此时心里并没有专权的想法?如果有的话,留着一个不做用的少帝刘辨,不是比立一个聪明机智的刘协要强吗?真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
董卓废帝立帝,果然给自己找了麻烦。这个新立的献帝,当时才九岁,虽然聪明,毕竟斗不过专权的董卓,却也比刘辨不好捏一点。不过他的命运实在也不济,董卓灭了然后又来了曹操,就这么悲悲凄凄地做了三十年皇帝。
中国人一向认为,只要有了一个贤明的君主,就能够迎来盛世,一有了好官,就有了青天。这种观念,两千年来也没有变过,难得在制度上想什么办法。今天的人们仍然在想:我们的有一个爱民的宰相,我们有一个廉洁的府君,哈,我们的盛世来了。于是万民欢呼,觉得真的已经是盛世。《淮南子》里有说:乱世似盛,真是有远见得很。殊不知一个政府到了腐败的极点时,并不是一两个贤人能够挽救的呢?何况这世道还圣人还没有出世!
明崇祯皇帝朱由检,据说是一个相当敬业的皇帝,职业水平也很高。可惜他的废寝忘食也好,日理万机也好,终究救不了一个从根子里腐烂了的帝国,于是只好闹得自己吊死在煤山。估计他到死都还在怨天,尤人--他的那些大臣。再比如清未的光绪,何偿不想励精图治?却被一个老太婆加一帮既得利益集团,搞得最后宫殿都被人烧了,自己皇帝也做不成,却做了囚徒,据说连吃的东西都没有。可怜哉。
一部《三国》,前后也不过百把年。曹操、刘备、孙权相继死后,他的儿孙们有出息的,也只有那个曹丕。后主刘禅最大的贡献,大概是给后人留下两个成语,“扶不起的阿斗”和“乐不思蜀”。不过司马氏的大军一到,他便高高兴兴地投了降,做了安乐公,倒是为咱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做出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其实如果他带着他那个“腐败的集团”再抵抗几年,未必就能得到什么好评,都不知道现在这个“文明时代”的人们会是怎么评价他。可见做人难,做帝王也难。君不见岳飞,现在已经成了“落后的封建皇朝”的帮凶了么?真是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没有千古不变的道理。
孙权的继承者孙亮,倒是一个聪明人,《三国演义》写他明辨是非,很有点才子的味道。可惜像所有的王朝的末期一样,贵族们一天天坐大,他想控制削裁也很难了。加上所用的诸葛恪远不如其父诸葛瑾,脾气是大了很多,很贵族,才华却是差得远了。成事不足,反受其害,结果是诸葛恪自己死翘翘,孙亮也被哄下台来。新上台的孙休孙皓,一蟹不如一蟹--当然,要比暴烈,孙皓倒是胜过乃祖孙权多多,算是把孙权的“怒”性发挥到了极致,萨达姆和他相比,想必是逊色多了。这么个人,还是众人推举出来的,谁说那时候没有民主?
扶不起的阿斗有个儿子叫刘谌,封北地王,“自幼聪明,英敏过人”,可惜不能取乃父代之,刘禅投降时,他只好带着他老婆跑到祖庙里自杀了。伙,这样的人,心里显然没有国家统一的观念,或者说,心里只有国家统一于我,不能统一于人的观念,历史潮流,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所以他也只好亡了。
《三国》中如献帝刘协、会稽王孙亮、北地王刘谌者,虽有才智,却生不逢时,所以我叫他们是倒霉的君王。其实当他之时,就算是坐了台,大约也是回天无力,独立难支,要想做中兴之君,那是妄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