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盂兰盆节

(2006-08-07 14:58:53)
分类: 流水无声
昨天陪朋友去逛八大处,看到一些有关盂兰盆节的字眼,以为是灵光寺僧众在做一些什么佛事宣传,今早上班路上,看到有人推着推车在卖一堆一堆的纸钱和元宝,这才突然省悟盂兰盆节已经近了。一翻挂历,果然,今天是立秋,明天便是盂兰盆节。
 
“盂兰盆节”这个名字,大概源自佛经吧?我们那里的乡下多半是不知道的。我们那里把这一天叫做“鬼节”,或者就干脆叫做“七月半”。有一句民谣,“七月半,鬼敲伴”,“敲伴”是个方言词,意思就是“呼朋引伴”,但他们所呼引的朋伴,好象却又不仅仅限于同类,还大有壮大自己的队伍之意,所以经常要拉一些活人入伍。这给我的印象,盂兰盆节就是一次鬼们的狂欢和集会,而对活人们来说,难免有些恐惧,因为深怕一不小心,就被鬼们拉去做了伴,这可不是先和你商量经你同意的事,活人大概也没有谁会情愿的。所以一到“七月半”前后几天,乡人们的习惯,就不再走亲戚,出远门,总之是停止一切外交活动,以防在出门途中被鬼敲了做伴去。
 
当然了,盂兰盆节最主要的内容,是活人对活鬼们的祭祀。如果祭祀的是老鬼,一般就比较简单,不过是烧一点纸钱,“化”给阴间的亲鬼。如果是新鬼,相对就比较复杂,需要用竹篾扎制纸房子,糊制纸衣鞋帽之类,再加纸钱元宝,几乎所有行当都要置办齐备,写上新鬼的姓名和八字,在烧的时候还要念着他的名字,以免别的鬼跑来冒领了去。——其他地方我不知道,我们那里一般是这样的:用石灰画一个圆圈,然后把要烧化的纸钱啊一应物品堆放在这个圆圈里,在鬼节这天的黄昏,天刚刚发黑的时候,点燃了烧化。小时候我问过老人们那圆圈有什么用意,回答说是为了不让别的野鬼跑来抢东西。原来它还有孙悟空金箍棒划下的保护圈的功能。与别的祭祀活动必放鞭炮不同的是,这天的烧化是不放鞭炮的。具体原因是什么我没问过老人,估计活人体谅活鬼们,好容易一年就这么一个好好飨用的节日,不要放鞭炮把他们给吓着了。就让他们这么静静地享受吧。——所以一到七月半这天的黄昏,村头村尾,村外的田间路上,在城镇里则是小巷角落,十字路口,就有一堆一堆燃烧着的纸钱,旁边几个不声不响的人,夜幕在加深着,烧出来的纸灰随风向上飘过去,仿佛鬼们正兴高采烈却又无声无息地领取他们的亲人们寄自阳间的财物,然后恋恋不舍地散去。
 
这样的时候,是有点鬼气森森的。第二天一早,就见一个个石灰的圆圈留在那里,圈里是烧过后的黑印,或一点没有飘走的纸灰,显示着鬼们昨夜欢度节日后的痕迹。
 
据说,流风所及,现在活人烧给活鬼们的东西,是越来越丰富了。从彩色电视机、手机到汽车,到外币,三陪小姐,什么都有,当然,这一切也都是纸扎的。我发现街上卖的那些纸钱,元宝,都还是古时候的样子,我不知道鬼的世界是不是也像人的世界,不再有什么“古”意,鬼的世界里大概也高楼耸立,满街跑着的汽车冒着黑烟,一派现代气象。那么,这些现代鬼如果再来人间领取活人们邮寄过去的古意的财物,会不会有些不适应?为活鬼们计,看来以后的纸钱房屋之类,也得要全部改成现代的复制品才行了。
 
据我所知,有很多地方是把盂兰盆节这一天当作一个文化的节日来“办”的。桂林的资源,就很隆重地过着盂兰盆节。这天晚上,人们用纸做了荷叶灯,点上蜡烛,放到河里,叫做“放河灯”。这是很壮观很好玩的活动,当地人把它开发成了一个旅游节目,想来这天晚上玩起来,活人们与活鬼们会皆大欢喜。毕竟活鬼们在地下呆久了难免寂寞无比,好容易有这么个合法的能跑到阳间来狂欢的日子,不好好享受一番,也对不起活人们的盛情。
 
只不过“鬼敲伴”这个传闻,我到现在也还没有证实。也确实有一些人在这一两天意外死去的,但是否就是被鬼敲去做伴了,却也不得而知。今年这个鬼节里,我倒是很希望遇到几个活鬼,好好地向他们打听一下。如果他们要敲我去做伴,倒也无不考虑商量的余地。当然要有一个条件,如果那活鬼也像活人一样无趣,那就是打死我,我也不愿意去与人一样的鬼为伍的——虽然,被打死了也就是鬼了,那我也宁愿做传说中的那种古代鬼,不做现代近于活人的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