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日记 |
上周末跑去买回几本京剧碟子,打算好好地看他一看。平时里在电视上只能看到一些儿片断,成折的还真没有看过。老实说,是蛮喜欢的,但也只是觉得好听,好玩,却是不懂门道的。
先是看了一本1957年摄制的老电影,马连良、叶盛兰、袁世海他们演的《群英会》,这个戏,还真有意思,虽然很多道白因为没有字幕而听不懂,但那唱词是有字幕的,并且越到后来也就越听得懂了。老一辈艺术家就是令人佩服,动作眼神表情,实在传神到位,还有些即兴发挥的神彩之处,看得确实过瘾。叶盛兰的周瑜,把《三国演义》中的周瑜的自负、多智、不能容人拿捏得分寸很好,毫无过份——因为以前也在电视上看过别人演的周瑜,过分地去表现他的小气,反而让观众觉得不舒服。好歹他也是三军统帅嘛,应该是很有风度的,这一点,叶氏是表演出来了。马连良的诸葛演得很随意的感觉,可谓挥洒自如,原来“活诸葛”不是浪得虚名的。我蛮喜欢谭富英的鲁肃的,在全剧中他是个线索性的人物,把几个场景串连起来,忠厚而不死板的性格倒是有几分活泼。袁世海塑造的曹操,听说后人还没有能超越他的,在这一场戏里很有几分幽默感。很奇怪,不管是小说中还是电影戏曲中,我都蛮喜欢曹操这个人物的,觉得他很有可爱的一面。——电影最后一段草船借箭,演诸葛亮与鲁肃的那一段对白,好玩极了,鲁肃给诸葛亮出主意,一是叫他回家,二是叫他:“你不如投水死了去罢!”一本正经的:))诸葛请他帮忙准备些东西,鲁肃说,我已经帮你准备下了,寿衣寿帽,“还有一口大大的棺材”,两手一比,笑得我不行。我总觉得这里面即兴的发挥要比剧本设计的多一些,至少是达到了这样一种效果。独自一人一边看着一边大笑,在这深夜里,也算是一种难得的体验了。
接下来看的是一本《古城会》,1999年高盛麟与袁世海演的,但总感觉味道很不对头。应该说,不是人物演得不对头,而是整体的设计不对头。袁世海的张飞虽然拼了命要演出他的本色,但因为剧本的设计问题,使得这种表演有些过头,过分夸张了张飞性格中的“一根筋”的一面。另外就是京剧的程式方面,比起五十年代那些老艺术家们的理解来,真是差得太远:关羽叫马童牵过马来,于是马童转了一圈,把“马”牵来,关羽接了,音响上模拟马嘶声,关羽转了半天才上得了马,这个动作足足有一分多钟,好象这是一匹性烈的野马,和关二爷不是老朋友,不听关二爷的使唤。其他诸如此类还多,于是整部戏就感觉拖泥带水,很不紧凑。大概是因为我刚看完了《群英会》接着看这《古城会》的,对比太过强烈,虽然演员还是名家,但感觉相去实在太远。
今儿晚上索性把于魁智的《击鼓骂曹》也看完了,于氏的表演确实很有味道,唱得很有韵味——到底好在哪里,我可说不上来。但很奇怪,我就是不喜欢祢衡这个人物,哪怕他千年来都在被人赞扬,我也还是觉得他只不过一个知识分子中的无赖,有着一股匹夫之勇。这种印象,大概与现代的怀才不遇的愤青差不多:曹操不大看待他,他便大怒起来,把曹操的祖宗几代都骂上了,简直也就与街头混混的骂街差不多,不过技艺高一些而已——毕竟是知识分子嘛。这样的人,骨子里是怨天尤人的,遇到不平,便索性大耍起无赖来了。当然,这一类人比起那种望权门而投靠的人来,又要可爱得多:你不用我,我索性就和你做对,这里面有着一些犟劲的,难怪深得历代士大夫们的喜欢。我想祢之骂曹,比起后世章太炎之骂段(琪瑞)来,那是差得远了。祢更多的是私愤,章则是义愤。倘若曹操对祢衡态度好一些,赏识一下,我相信祢正平先生还是很乐意做曹操手下的官的。但这样的人,大概也成不了什么事,读了一肚子书也只不过学得了一股愣头青的犟劲而已。——这是有事实可证的,你看他骂曹以后,众位大人用“你家里还有老有小的”来一劝他,他便接过曹操劝降刘表的书信,送信去了。这个时候,他时时挂在嘴边的正气便不见了,满腹的经伦好象也没多高明——怎么就没识破曹操借刀杀人之计呢?刘表手下不就有人能识破此计么?再说了,他自个满以为是能功成而返可以堵曹操的嘴的,但终究还是没有把事情办成不是。到头来送掉了性命,当然也浪得了一个千古虚名。
——本来是要想说戏,但对这门艺术不懂,便说起这人物来了。如果倒退十来年,我是会蛮喜欢祢衡这个人的,因为那时候我也有着那臭德性,觉得自己也是满腹才华,就等有一个伯乐来赏识。那时候遇上了那种华而不实却又好指手画脚的领导,也犟着脖子骂上几句——后来是把自己的工作也给骂掉了。现在,倒不是说自己就学乖了学圆滑了,现在要是遇到那类领导,骂也还是照样要骂的,但首先得要自己能做得了事,不要像祢正平那样,去送封信还把自己的命给送丢了。
倒想起小时候看过的舞台戏来了。那时候,逢过年,正月里,就有乡下人自己组织的剧团来村里演戏的,那是七八十年代,农村里的生活还没有现在这般穷,也还没有现在这般紧张无聊,所以那戏,好象倒是年年都要唱的。我们乡下人,把京剧称作“大戏”,把桂剧称作“调”。唱大戏那是十分隆重的事情,光是扎一个戏台子,就有很多的讲究,要有祭祀的仪式的。一般来说,是唱几曲大戏,加几曲调,大戏正,调诙谐,两者很有反差。桂剧这个剧种,现在好象是要死不活了,但在那些年,在乡下确实还是很有生命力的,因为很得人们喜爱。而其中喜爱的原因,又是为了它里面有一种俗,类似于东北的二人转,可以即兴发挥的地方很多,免不了还有一些色情的调侃。几年前,当我们乡下唱戏的已经绝迹的时候,我还立志要在民间去找寻一些剧本来整理一下,可惜,没有找着。我的亲威之中,有曾经唱过小生的,有鼓师,但他们都说,那时候的戏帮子,是没有本子的,都是师傅口传心授。大概因为大家文化都不高,那剧本也就无从记录,只能靠表演这种形式代代相传。一旦不再表演,也就传不下去了。这真是十分遗憾的事情。
现在看来,连被我们视为“大”戏的京剧都一日不如一日、有些奄奄一息了,何况是桂剧这种小地方剧种呢。但广西桂林这地方,好象官方还养着几个桂剧团,但究竟演些什么,已经不得而知。大概前些年宣传计划生育、这些年宣传党的先进性一类的剧,还是排过几曲的吧。但早年间看过的那种生动活泼甚至还带点“色”的原生态的桂剧,相信已经死亡了。Ade,我的桂剧!Ade,我们的大戏和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