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66--金沙江水电资源被过度开发的“断带史”(4)

标签:
杨学英金沙江胡细成杂货铺移民村杂谈 |
金沙江断带史:移民的算术
从金移村回流到树底村的村民胡共权,他的家就建在水库边,一边是水,一边是悬崖。
村民没有适应移民之后的生活环境,使得平日的金移村空荡寂寥,少有人气。本组图/记者周喜丰
山风呼呼,吹得窗户哗哗作响。
从岳父家回到金移村的胡细成,蜷着腿,斜靠在椅子上,眼睛盯着前方三米处的电视机。面前的茶几上乱糟糟的,放着一包“红河”烟,里面没几根烟了。
回家才两天,他觉得自己的状态就跟他媳妇差不多,整天无所事事,发愣的时间越来越多。自家开的小杂货铺生意清淡,偶尔有村里的人来买些小食品,相互寒暄,很快又归于沉寂。
这似乎是整个金移村的状态。这个位于山腰上的移民村,平日里空荡、寂寥,如果没有风,村民们甚至可以听见百米开外,踩着甘蔗梗的“沙沙”声。
“山上连棵树都没有”
2008年9月,胡细成一家三口,告别老家永胜县松坪乡树底村,移民到200公里外的本县涛源镇沿江村。搬迁持续到2009年春节后,有129户629人移民至此,分别来自两个乡镇的五个村。
搬迁源于金沙江中游金安桥水电站蓄水发电。沿江村位于金沙江边,政府在半山腰征用了一块山地,移民在此建房安家,形成了一个移民村组,称为“金移村”。
树底村和金移村有何不同?
“老家山宽,地多,水好,家家户户都有果园,卖点水果,做点小生意,没有菜吃的话,可以去山上摘点野菜。而在金移村,你看,山上连棵树都没有。”村民朱竹华这样说。
胡细成一家也深刻地体会到这一落差。
搬到金移村后,胡细成听政府的人说村里要弄商品一条街,于是花费45万元,建了一幢380平米的大房子,又在一楼大厅开了间杂货铺。
但现实很窘迫。谁来买?金移村人少,杂货铺生意清淡,“一天就是卖100元,利润也不到10元。”对于房子,胡细华有点后悔,“现在看来是浪费,一家三口120平米就够了。”
杨学英也说自己“闲得慌”。她在移民之后,去了丽江开餐馆,两个月前把餐馆转手后,回了金移村。对于杨学英来说,这种清闲跟无聊没什么两样。
杨学英原来也是树底村村民。从丽江出发,沿丽宁公路,拐过“丽宁十八弯”,就到了树底村,约40公里,一个小时车程。这里也是游客从丽江前往泸沽湖的必经之路。
移民之前,杨学英家在公路边有一栋三层房屋,一楼做饭馆,二楼做旅店,三楼是酒吧。杨学英身兼数职,因为游客来往,生意火爆,“一个月最低可以挣四五千。”
除了生意,她家还有不少土地:菜地很多,自己种;20亩果园,种香蕉、桃子,一年卖三四万元;一亩水稻,两亩玉米。杨学英还养了三四头猪,每天忙得很。
在金移村,移民安置地则很寒碜。根据当地政策,每个移民可分得五分耕地、一亩五的林地。
但山上没有植被,林地仅停留在规划中。耕地因为缺水,有些村民用来种甘蔗,但收成不好,甘蔗卖不出去。图省事的,直接把耕地租给了附近一家糖厂。
现在,金移村规划中的沼气池还用不上,煤太远了,运过来成本高,金移村的人几乎都用电,“目前水电还不收费,但不知道以后会收不?”
“我家在丽江也买得起房子,但是老了,没有低保怎么办?”杨学英说,这是她一家人选择安置到金移村的现实考虑。
金移村村民每月可以领到一笔生活保障金,一个季度发一次。但杨学英觉得不够,“米、油、菜,什么都要买,物价涨得飞快,水电也不可能天天免费,以后肯定要收钱,光水电费估计一年都要2000元。”